第852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沒有!”楊銳擦了一把汗,他苦笑道:“忽然想到了一個哲理,那就是會發生的事情一般都會有一次預告。俄國布林什維克革命既是如此——1905年是預告,1917是正式上演;德國以後的局勢也如此,1923年是預告,1933年很可能是正式上演;再往前,歐洲大戰也是如此,1909的波斯尼亞危機是預告,1914年是正式上演……”
雖然楊銳說的有憑有據,但謝纘泰還是有些莫名,他追問道:“竟成想說什麼?”
“我不想說什麼,暫時也說不出什麼。”楊銳搖頭,他轉回之前的話題,道:“如果能在美國經濟危機前,或經濟危機中,把美國經濟崩潰的誘因歸罪於歐洲,包括欠錢不還、包括為了歐洲戰爭不得不擴建工廠,擴建之後又不能解僱工人,所以不得不鼓勵社會進行提交消費以保證工廠持續運作,讓工人有工資可以養家,然後,一夜之間經濟崩潰了,美國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重安,如果能在經濟危機時對美國人反覆灌輸這種思想,那肯定會加重他們的孤立主義情緒。”
“那歐洲真打起來怎麼辦?難道要我們出兵?”謝纘泰不得不同意楊銳的想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確實是好。可現實嗎?
“我們不必出兵,只要在關鍵的節點上力助英法強硬。德國如果找不到盟友。或者國社黨冒險失敗,被德國人趕下臺。那戰爭很可能會消弭。”楊銳思索著,他同時想到如果歐洲不開戰轉移美國注意力,那倒黴的就很可能是自己。
二戰後中美蘇三足鼎立是一種抗拒美國的辦法,但至始至終讓美國陷於孤立主義,使其不介入亞歐大陸事務更是一個辦法。前者,百年後蘇聯解體,依舊是中美對抗;後者,則繼續保持現在的國際局勢,不過排除美國對自己開戰的風險不說。自己又怎麼去幹涉歐洲事務、平息希特勒第二呢?
——雖然希特勒早就死亡,可納粹黨的骨幹人物都在,且神奇的是,連納粹旗和納粹禮都與歷史一成不變,難得冥冥中一切自有天定?
想到除了鼎立計劃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後面和謝纘泰的談話就不了了之了。此時放下筷子的楊銳步入只有自己能進的書房,而後看著牆壁上的世界地圖和無數便利貼發呆。他很記得一句話,那就是二十世紀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因為大英帝國的衰弱。而大英帝國之所以會衰弱。在於內燃機、電力的出現。
科技改變了經濟格局,更改變了軍事力量對比,德國雖然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但大洋對岸的美國更是如此。而且那裡的地緣境況更好,戰略物資更加充裕,所以最終是美國接替英國成為世界霸主而不是德國。
中國現在的問題是:劇情大致確定。演員已經就位,導演已經喊了“action”。可在導演的設定裡,剛畢業的中國只是個龍套小角色。再怎麼賣力演,最終還是捧紅了紅脖子主角。
以今年的商情局資料看,中國gdp為三百九十億華元' 注130:若非註明,書中gdp數值是以1911年美元幣值計算。一戰後美元持續貶值,最大的貶值在1934年,美元貶值40。94%。,即一百九十五億美元,日本gdp預估為九十億美元,加起來兩百八十五、還不到三百億美元。這雖然超過了英國和德國,但僅為美國的三成。即便超過了英國和德國,中國gdp中農業部分卻超過百分之五十,工業裡有一大半是基礎設施建設,真去細算製造業gdp,結果大概會和法國差不多,也許會高一些,但高也高不到哪裡去,單純以製造業gdp比較,中日加起來還不到美國的兩成。
既然如此,那何不破壞拍攝,讓美利堅紅脖子繼續去演家庭主婦看的肥皂劇?這樣好歹自己也是世界五強,東亞乃至半個亞洲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