萸、山茱萸、食茱萸。前二者入藥,後者入饌入藥兩可。茱萸果實色紅、味辛,是故又稱辣子,或稱樗葉花椒,還有欓子、艾子、棗皮之類俗名。

古人把茱萸看得很神奇。《齊民要術》記載:二三月栽茱萸,等到果實開裂就收割,掛在牆壁陰乾,切忌菸燻,“煙燻則苦而不香也。”《術》言:如果“懸茱萸子於屋內,鬼畏不入也。”若是水井周圍種上茱萸,“茱萸葉落井中,飲此水者,無瘟病。”《雜五行書》說:“舍東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晉人孫楚《茱萸賦》曰:“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應神農之本草,療生民之疹疾。”事實也證明,茱萸能抑制一些病菌和疾病。

最被人看重的還是茱萸具有的辛辣味道。

茱萸入饌的歷史很是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禮記·內則》有曰:“三牲(牛羊豬)用藙。”至遲在西漢,飯中有茱萸。隋唐以降,無論北食還是南食,很難見到茱萸,唯有蜀中一地,將茱萸與花椒、姜並列為食材三香。

後來隋唐之後,茱萸已經是在全國範圍內被廣泛食用。

油炒法沒有普及之前,最流行的家常菜就是肉菜合煮的羹,吃時以醬、醋、鹽、梅調味。同時也開始食用花椒、肉桂,還有茱萸等。

吃辣椒有一種特別的吃法,就是將辣椒研成粉,作成熟油辣子。在古代,則用茱萸作成辣油。

“藙,煎茱萸也。”

九月九日,取茱萸折其枝,連其實,廣長四五寸。一升實可和十升膏,名為藙也。也就是說,在九月九日這天,用一升茱萸同十升豬油一起煎成的辣油,名藙。這與後世的煎辣椒油類似,可以說藙就是古代的熟油辣子。之所以用豬油,是因為此時還沒有菜籽油,菜籽油大約在明末清初才出現。

這個年代,文人雅士極喜歡飲用茱萸酒。

“閒聽竹葉曲,淺酌茱萸杯。”到了後世,飯桌上早就已經難覓茱萸蹤影,它已被辣椒完全取代了。

董策輕輕吁了口氣,喝了一口酒:“和辣椒比起來,別有風味。”

“辣椒?那是什麼?”侯方域好奇道。

“嗯,”董策組織了一下語言,道:“就像是茄子一樣,形狀和茄子也有些相似,不過要小的多。”

他伸出小拇指來比劃了一下:“小的辣椒,差不多這麼大,大一些的,也就是兩倍大小而已。這些辣椒,有的是成熟之後是青色的,這種不算辣,有的是通紅通紅的,那就辛辣的緊了。曬乾之後,將裡面剁開,全都是細小的白色種子。這些碎辣椒,你聞一聞就有要打噴嚏的感覺,若是吃的話,比現在的茱萸更要辣上十分。只覺得身體裡面熱氣四冒,肚子裡面火燒火燎的,整個人似乎著火了一樣,恨不能喝一缸子冰水下去。就算是再冷的天兒,嚼上幾根幹辣椒,也是渾身冒汗,比喝最烈的老酒都管用。要說辣椒,剁椒魚頭,那可是一道名菜啊!一大盆子鮮紅的辣椒,查干湖凍捕第一網撈出來的大魚頭王,臉盆大小的魚頭剁碎了,和辣椒一起做,你滋味兒……”

董策似乎是陷入了前世的回憶。嘶的倒吸了一口涼氣兒,竟忍不住流了口水。

“比茱萸還要辣十分?”侯方域貌似不通道:“這茱萸已經是如此辣了,我著實是想象不出來那辣椒到底是何等的辛辣滋味兒。那茱萸,在何處產的?小弟可是從來未曾聽過的。漢臣兄怕不是唬我?”

一邊杜家娘子也認真的聽著,這一次他難得的支援了不怎麼看的順眼的侯方域的說法,人對自己不知道的東西,總是持一種懷疑態度的。

“怎麼會唬你?”董策不由的失笑,他想了想,不知道現在辣椒是不是已經傳入東南亞了,便道:“這辣椒的產處,就在那極東的大海之中,有一處大陸……”

侯方域打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