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不知道了。
臥槽,這兩個女人的腦子瓦塔了,居然還想給自己來個突然襲擊,要不是自己“機智”提前回到倫敦,免不了要被捲進這場“女人的鬧劇”中。
可是,怎麼聽管家的意思,似乎鍾楚虹和戴安娜王妃相處的很好啊,根本沒有仇人見面分外眼紅的感覺。難道兩個女人真的達成了“和平條約”,甚至又重新成了好閨蜜?想不明白,看來女人的世界確實讓人捉摸不透。
既然兩個女人都不在,那麼正好也省的自己還得抽出時間和精力安撫兩人,畢竟男人嘛,還是以事業為重。
下面是時候幹這場籌劃已久的正事了……
為什麼會選擇歐洲作為這場金融戰的戰場?為什麼不是美國、東南亞或者其他地方。很簡單,現在歐洲各國經濟發展的格局簡直就是呈現冰火兩重天。
一方面,德國在兩德統一之後,經濟實力驟增之下,依靠鉅額赤字的推動,德國經濟簡直就像是開足馬力的列車,連續幾年實現高速增長之勢。但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法國、義大利等一大批其他歐洲國家的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失業人口急劇增加。
本來,這種經濟增長之間的差別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畢竟經濟大勢帶來的匯率便會是個相當溫和的過程,根本不會帶來多大的震動。可是,在金融經濟之中,還有個叫“利率”的不穩定變數,放在國際匯率機制之中又形成了一個最淡疼的變數——利差。
當經濟增長之間的差距疊加利差之後,帶來的就不是1+1等於2的效果,而是大於2的劇烈波動——這就是現在為何每次美聯儲一議息,各國股市、匯市都嚇得一哆嗦的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歐洲貨幣體系會議的另外七個成員國希望德國可以降息,讓部分熱錢從德國流入歐洲其他國家。可是,德國央行無視七國首腦要求降息的決議,並且悍然宣佈加息,而且將貼現率提升生8。75%。
臥槽,這還得了,利差被進一步擴大,再加上經濟增速之間的巨大差距,這下子歐洲各國的匯市算是完蛋了。
事實上,在德國宣佈加息的時候,x基金和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帶領的一大批華爾街金融炒家、國際遊資,都進一步加快了準備進攻的步伐。
為了這場“歐洲貨幣戰爭”,x基金從各地的市場歸集了近千億的資金,而且為了配合x基金的行動,確保萬無一失,標準渣打…三井住友銀行也在暗中時刻準備配合出手。
眾所周知,這次的主要目標是英國的英鎊,不過雖然約翰牛已經日薄西山,但是仍然不好惹,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更何況,如果面對面的硬剛英國央行,很可能會打草驚蛇,從而引來整個歐洲貨幣當局的圍攻。
所以,與其一上來就跟英國央行刺刀見紅地硬拼,不如來一把循序漸進地迂迴戰略,由小及大,一步一步直到最後再直接一招致死英鎊。
在歐洲各國中,北歐的國家別看個頭小,可是個個都是“英雄好漢”,特別是令人眼紅的“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福利政策,簡直就是“喪心病狂”啊。
芬蘭,典型的北歐國家,高收入、高福利、高稅收,一切看起來似乎都是那麼美好。但是在這美好的背後,卻是隱藏一場巨大的危機。
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芬蘭選擇了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制度,即芬蘭中央銀行根據芬蘭的貿易加權貨幣指數確定芬蘭馬克的匯價。也就說,芬蘭在國際匯率市場上,將直接釘住他的最大貿易合作伙伴德國——芬蘭馬克釘住德國馬克。
其實,這樣沒什麼,但是好死不死的是,因為芬蘭政府作死一般地全面放開國內資本市場,直接導致外資大量流入造成商業銀行信用膨脹,最後玩出了“銀行危機”的戲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