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囂的塵世生活,將其奉為神聖。只有這樣,天皇才能團結全國民眾,一致為國家服務。說天皇是民眾之父是不夠的,雖然父親在家庭中承擔所有的義務,但卻“很可能是個不太受尊重的人”。天皇必須是遠離一切世俗雜慮的聖父。對天皇盡忠是一種最高的道德表現,必須成為一種對幻想出來、未受塵世沾染的聖父的崇拜。21【21薩評:所以今天日本人對天皇的態度很是傳統,極少有要推翻天皇或更改目前這種關係的聲音。其原因在於這樣一個遠離真正世務,僅僅具有象徵性國家意義的天皇,才是他們歷史上習慣的天皇形象。他們很明白怎樣和這樣的天皇相處。從地位來看,世界各國的皇室很少有如日本這樣穩固的了。】在明治改革初期,日本的政治家去西方各國考察寫道:西方國家的歷史實際上都是統治者與人民之間的衝突,而這對於日本精神來說是不足取的。回國後,他們在憲法中寫道:天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對國務大臣的一切行為均不負任何責任。天皇只是日本國民團結統一的最高象徵,而不是對國家負責的元首。天皇已有近七百年沒有行使行政權力了。因此,很容易讓他繼續充當後臺的角色。明治政治家唯一要做的工作就是讓全體日本國民對天皇絕對忠誠,這是一種無條件的最高道德。在封建時代的日本,“盡忠”主要針對世俗首領—將軍。22【22薩評:將軍,指的是日本幕府時代架空天皇后真正的執政者“徵夷大將軍”,他們的地位類似今天的日本首相。有些“將軍”也頗有著“朕即國家”的觀念,如室町幕府的足立義滿將軍就接受過明朝“日本國王”的封號,而根本沒在意還有一個天皇。】這一漫長的歷史警告明治時期的政治家,在新的規定下要想完成他們的目標,需要做什麼工作。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將軍既是大元帥又是最高行政首領,其屬下雖然也對他“盡忠”,但陰謀推翻其統治以至謀殺他們的事情仍是屢見不鮮。對將軍的忠誠常常會與對封建君主的忠誠相沖突,而且對封建君主的忠誠往往要比對將軍的忠誠顯得更有緊迫性。因為對君主的忠誠是建立在直接的聯絡之上。相形之下,對將軍的忠誠就難免要淡得多。在###時期,武士們也經常推翻將軍的統治,然後擁立自己的封建領主。明治維新的先驅和領導者們打著“忠於天皇”的口號與德川幕府進行了長達一個世紀的激烈鬥爭。而天皇則常年深居皇宮,因而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來塑造天皇的形象。23【23薩評:更可怕的是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天皇才首次被承認是一個“人”,這之前,天皇在日本始終是生物學的禁區,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是什麼,雖然他的御醫肯定知道天皇屬於人類,但這個觀點如果傳播給老百姓,基本上他的命運就是被亂石砸死或一刀砍掉腦袋。】明治維新運動就是這種保皇派的勝利,也就是從1868年起,“盡忠”的物件才從將軍轉到具有象徵性意義的“天皇”身上,也證明了“復辟”是正確的。天皇繼續與世俗隔絕,他仍是將權力授予自己的“閣下”,不親自管理政府或軍隊,也不親自決定政策,仍然是由一批經過更加認真挑選的顧問來幫他執掌政務。真正的劇變是在精神領域,“盡忠”的物件已經轉移到了天皇身上,他是神聖首領——地位最高的神職人員,是日本統一與永恆的象徵。
回報萬分之一的恩情(7)
當然,“盡忠”的物件之所以能輕而易舉地轉移到天皇身上,是因為有這樣一個民間傳說,即皇室都是天照大神的後裔。但對於這個傳說中涉及的一些神學觀點,並沒有西方人所想象的那麼重要。實際上,即使是那些完全否定這種神學觀點的知識分子,也從未對必須忠於天皇提出過任何疑問。而至於那些接受天皇神聖血統觀點的一般老百姓,他們的理解也與西方人想象的不同。“神”也就是英文的“god”,字面意思是“首領”,即位於等級制度的頂峰。與西方人不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