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點四十一分,電話裡再次傳來第三批日軍機群。

“報告,發現第三批日軍機群,1架偵察機、36架轟炸機。”

“又有36架?這可就是92架了,小鬼子的轟炸機是真的多啊!”

聽到第三批日軍機群出現,金文頓時有一種無力感。

相比於日軍在損失幾十架轟炸機的情況,只隔了十天,再次派出92架轟炸機,任誰看了都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這就是國力的差距。

別看他們在戰鬥機上面跟日軍打的有來有回,可是在轟炸機上面,根本不敵日軍。

即便是目前,成都航空研究院關於轟炸機的研究進展並不是很明顯。

要知道目前只是仿製CB-2轟炸機,這都做不到,更別說研製新的發動機。

其實主要還是原材料和發動機問題。

目前航空委員會旗下的飛機制造廠只能把比較稀缺的材料用於製造戰鬥機,沒有多的製造轟炸機。

雖然也在進行木質轟炸機的製造,但這就沒法完全照搬CB-2轟炸機,肯定需要做一些改進。

還有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發動機。

以目前中國的工業實力,只能生產風冷式發動機,就算是轟炸機用的發動機也只能選擇風冷式發動機。

但有個問題,那就是中國目前生產的發動機,都用於戰鬥機生產了。

倒不是戰鬥機的發動機不能用於轟炸,而是太奢侈。

要知道戰鬥機的發動機一般要比轟炸機的發動機要好一些。

而且一架轟炸機至少要兩臺發動機,德國的ju52轟炸機版本是三臺發動機,美蘇等國更是有四發轟炸機。

對於此時的中國而言,顯然更加需要戰鬥機,而不是轟炸機。

製造一架轟炸機,不僅麻煩不說,還要跟戰鬥機搶發動機產能,自然一直進展不大。

除非是發動機產能起來,或者有專門用於轟炸機的發動機,否則轟炸機就算是製造出了樣機,想要大規模生產也很難。

而沒有轟炸機,現有的轟炸機是用一架,少一架。

加上CB系列的轟炸機是個小短腿,也無法對日軍發起有效的反擊。

“有沒有發現第四批日機?”李航站在窗前,轉身問道。

“回長官,暫時並沒有第四批日機的訊息傳來。”

“下令,第四、第五和第九大隊做好準備,一旦命令下達,他們就必須起飛。

還是按照之前的計劃,他們優先攔截日軍轟炸機,對日軍新式飛機,交給21和26中隊。

記住,除了‘神荼’外,其餘驅逐機嚴禁去攔截日軍新式驅逐機。”李航再強調了一番。

若是說民27式D型‘神荼’戰鬥機還具備勉強跟零式戰鬥機交火的可能外,其它戰鬥機遭遇零式戰鬥機基本上就是送死。

“收到!”雷天眷認真點頭。

“日軍的零式驅逐機群到什麼位置了?”

“已經過了豐都,一切正常的情況,十分鐘內,雙方會在涪陵或者長壽地界遭遇。”一名中尉參謀當即解釋。

“又是在涪陵這邊。”李航轉過身,看著地圖上那個被標記出來的位置,神色嚴肅,“希望他們可以順利攔截。”

。。。。。。

正如第一路軍司令部的預料,雙方的確在涪陵或者長壽的空域遭遇。

嚴格來說,是在長壽空域。

這一次,帶隊的依然是進藤三郎,只是這一次主力卻是第二中隊。

第一中隊這次只是輔助了。

因為上次,進藤三郎指揮的第一中隊遭到較為沉重的打擊,尤其是第二小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