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拿篤。

這是位於沙巴東南方向的一個沿海城鎮。

本身人口其實不多,總共也就兩三萬人,城鎮裡也就萬把人。

不過旁邊的海上卻是有著不少海民,意思是生活在海上。

之前日軍一度佔領了這裡。

原因也簡單,因為這裡是山打根到鬥湖的必經之路上。

只是日軍的兵力薄弱,守不住這些公路沿線城鎮。

因此在日軍派出援兵鎮壓沙巴抗日活動時,也只是收復了鬥湖。

鬥湖是沙巴重要的華人聚居地。

原本有著上萬華人,基本都生活在鬥湖城裡及城郊。

只是因為日軍派出軍艦和較多的陸軍進攻,之前一度收復這裡的抗日義勇軍第五分會第4旅第4團只能退出這裡,並帶走了不少華人。

這些華人就分散在鬥湖到山打根中間的這些城鎮。

日軍不是不知道這些地方有游擊隊存在,但他們真的沒兵力去圍剿。

因為駐紮在鬥湖的日軍只有一個加強的中隊,人數也就兩百多人。

而在游擊隊第4旅的第4團卻有差不多八百人的規模。

這些人分散在這大大小小的十幾個城鎮、村鎮,而且還都是在地形複雜的山林裡。

日軍就算是去圍剿,出了城可能就會遭遇襲擊。

在這種情況下,第4團就把團部設在了拿篤。

日軍從陸上是很難悄無聲息抵達拿篤的,就算是從海上來,也能提前被發現。

其實被日軍佔領過的城市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奪回來後,原有的格局基本被摧毀。

這裡不像是在國內那樣。

因為有海軍幫忙,日本陸軍奪回時就會得到一個損毀嚴重的城鎮。

拿篤在之前也遭到過日本海軍軍艦的炮擊,但陸軍沒能奪回這裡,於是就放棄了。

這就造成拿篤城區很多建築都被破壞。

目前的拿篤城區以華人為主,總共一萬出頭的城區人口,華人有著六千多人。

剩下的才是馬來人、爪哇人這些,但都不多。

可以說這些人基本都不算是本地土著。

真正的本地土著應該是那些巴瑤人、杜順人等。

不過這些人不是生活在海上,就是生活在鄉野的森林裡。

之所以華人多,不是因為這兩年外遷了不少華人來,而是沙巴很多城市其實都是靠華人開發出來的。

一大早,作為團長的張桂友就被人帶著沿著海岸線向北飛奔去。

“真的是日軍?”

張桂友一臉震驚。

因為一大早他就得到訊息,說是有一艘長得奇怪的軍艦出現在離拿篤不遠的海岸邊附近。

想到可能是日軍軍艦,他就有些擔心。

他並不是沙巴這邊的老華僑,而是抗戰全面爆發前夕才從國內過來的。

他的祖籍是廣東五華。

意味著他其實就是客家人。

在沙巴,華人華僑主要是客家人、廣府人、潮州人、閩南人、海南人及一些20世紀前來的天津人、河北人。

整個南洋,也主要是前四種居多。

緬甸是因為挨著雲南,所以雲南等西南地區的華僑要多一些。

他家的原計劃一家人都搬到沙巴的亞庇,可是因為抗戰辦法,沒能如願,就只有他和他二弟在這邊。

他則是早些年就加入了南華聯合會,還進入了護衛隊。

所以才能在義勇軍擴編後當上團長。

雖說他這個團只有八百來人,武器裝備不是很好,畢竟沙巴東南區域離砂拉越和西婆羅洲太遠了。

“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