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人不如己。見鄉墨,則罵鄉墨不通;見會墨,則罵會墨不通。既罵房官,又罵主考;朱入學者,則罵學院。平心而論,己之所以詩文,實亦無勝人之處;不特無勝人之處,而且有不堪對人之處。只為不肯反求諸己,便都見得人家不是。既罵考官,又罵同考而先得者。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
餘平生科名,極為順遂,惟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進,未嘗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試場之詩文太叢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當時之不敢怨言,諸弟問父親,叔父,及朱堯階便知。蓋場屋之中,只有文叢而僥倖者,斷無文佳而埋沒者,此一定之理也。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讀,只為傲氣太勝,自滿自足,遂不能有所成。
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滿之人,識者見之,發一冷笑而已。又有當名士者,鄙科名為糞土,或好作詩古,或好講考據,或好談理學,囂囂然自以為壓倒一切矣,自識者觀之,彼其所造,會無幾何,亦足發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氣,力戒自滿,毋為人所冷笑,乃有進步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我們從事學問,最要虛心,曾經見到朋友中有資質很好的人,往往悖才傲物,動輒就說別人不如自己。見到鄉墨,就罵鄉墨不通;見到會墨,就罵會墨不通。既罵房官,又罵主考官;還未入學的人,就罵學院。然而平心而論,他自己所作的詩文,也沒有什麼超過人家的地方;不光沒有超過人家的地方,而且還有無法讓人看的地方。只是因為不願意看到自己的短處,所以就光看到別人的不足。既罵了考官,又罵與他一同考試而先中的人。傲氣長後,就不會有什麼進步,所以就一生潦倒而已。
我平生於科名之事上極為順利,只是小考時考了七次才中。然而每次不中,未曾說過一句怨言,只是為自己在考場上寫的詩文太差慚愧而已。至今想起來,仍有如芒刺在背的感覺。當時我不敢口出怨言,這件事你們問父親、叔父、朱堯階就可以知道。因為考場之中,只有因為文章太差而僥倖得中的人,絕對沒有文章寫得好而被埋沒的,這是理所當然。三房十四叔並不是讀書不勤,只是因為太傲氣,自滿自足,所以沒有能中。
京城中也有很多自滿的人,有見識的人知道了,也就對此發一聲冷笑而已。又有那些自認為是名士的人,鄙視科舉,如同糞土一般,有的喜歡作古詩,有的喜歡講考據,有的喜歡談理學,氣焰囂張,自認為壓倒了一切,而在有見識的人看來,他們所做的事,沒有多少有價值的,也只值得發一聲冷笑而已。所以我們這些人讀書用功,要努力除掉傲氣,戒掉自滿,不要被人冷笑,然後才會有進步。
第二部分:學 問為學之道——吾人為學 最要虛心(2)
◆原文
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變換本質,別生精彩,何況人之於學?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何患不變化氣質,超凡入聖!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天下所有的東西只要花力氣去磨製,都能改變它的本質,而成為別的精彩的東西,更何況人追求學問呢?只要每天接受新的道理,花百倍的功夫,又擔心什麼不能變化自己的氣質,超凡入聖呢!
◆原文
處人處事之所以不當者,以其知之不明也。若鉅細周知,表裡洞徹,則處之自有方術矣!吾之所以不能周知者,以不好問,不善問耳。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人們處理問題不夠恰當,是因為沒有把道理搞清楚。如果對事情的大小、內外都一清二楚,就自然會有好的處理辦法。我所以對事情的大小內外不能遍知,是因為我不喜歡問、不善於問的緣故。
※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