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河北、河南、淮南,就是這個時代最富庶的地方。

人口最稠密、資源最豐厚、糧食最多。

曹操晚年之所以遷到洛陽,是因為想要控制關中,進一步控制涼州,對季漢形成防禦。

但是別忘了,當年曹操的霸府卻在鄴城。

曹魏的精銳兵力也都來源於河北。

至於為什麼曹操晚年設立三線防禦,不主動進攻了?

益州固山河之利,孫權守江南水道之險。

最重要的是,這個時代,地方世家極其強大。

無論是益州的世家,還是孫吳的世家,都為劉備、孫權提供了大量的支援。

赤壁之戰後,曹操就認識到有生之年,靠武力是沒辦法統一了。

所以曹操設立三線防禦,將三國拖入了持久戰時代。

曹操對北方人口、資源、經濟等綜合評估後,認為不出三代人,季漢和孫吳內部彼此消耗之後,北方必能一統天下。

但曹操卻沒料到,那時候的北方,已經不是他曹家的北方了。

從這些客觀環境和歷史發展來看,曹叡是手中的底牌是非常深厚的。

所以,他不著急。

接下來兩日,孫權發兵的訊息,在曹魏各地快速傳播。

魏國朝堂上下立刻分出兩派:

一派認為應該派使者去見孫權,和談,在談判桌上把矛盾解決了。

孫權去年還好好的,為什麼就突然暴走?

還不是民間商人目光短淺,竟然不顧國家大義,自己賺起錢來了!

這些人眼中還有沒有大魏?

還有沒有朝廷?

難道不知道朝廷很難嗎!

不能體諒朝廷,就都按照國賊的罪名殺了吧!

一派認為和孫權的矛盾,就應該硬剛到底,孫權就是個欺軟怕硬的。

例如以劉放為首的一派,就認為應該跟孫權死磕。

甚至必要的時候,關中戰局可以緩一緩。

接下來數日,以劉放為首的這一派,開始將東線戰局的軍事壓力,轉化成政治問題。

劉放不知從何處得來了一些文書,這些文書揭露了一些官員與孫吳有著不清不楚的關係,不僅在紙張買賣中收穫巨大利益,還牽涉到倒賣魏國國家機密。

其中有牽涉到西平縣李氏家族,這時李光的後裔之一。

還牽涉到沛國朱氏。

短短數日之內,廷尉就開始立案調查。

這個案子,引起的轟動,比孫權十萬大軍抵達巢湖還大。

被揭發後,一大批官員開始奏疏要求皇帝嚴查之前與孫權貿易之時,與吳國有過接觸的官員。

這是一個風向標,幾乎斬斷了打算與孫權和談的希望。

不過政治老手曹叡卻沒有繼續追查下去,僅僅只是殺雞儆猴而已。

透過這件事,他不僅讓內部達成一致對孫權,也從中獲得了兩家的部曲和田。

曹叡似乎從中獲得了甜頭。

三月初七,曹叡發往壽春的命令到了王凌手中:積極防禦,穩中求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