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關乎天下,丞相與大將軍的論政(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360章 關乎天下,丞相與大將軍的論政
這些事情非常繁瑣,一般人處理起來不僅會感覺枯燥,而且很容易出錯。
但楊儀不但不會覺得枯燥,反而會覺得很開心,有成就感,並且能準確處理多條線的細節。
最後還會做覆盤,確保大小事務不亂、不錯。
這就是為什麼楊儀心眼小,到處得罪人,諸葛亮還一直用他的原因。
然而,這種人是沒辦法做大領導的。
大領導最基本的一個要求就是會處理人際關係。
畢竟做事的時候,下面各方的利益無法調和,矛盾在所難免。
這個時候,如何處理下屬之間的矛盾,就至關重要了。
費禕胖乎乎的,每天看起來和善可親,但他做事極其有原則。
他能很好地對每一個下屬做到邊界清晰,能讓下屬既畏懼,也敬佩。
那得是多麼大的吸引力啊!
諸葛亮繼續說道:“之前我們依靠領取布匹,從渭河以北吸引了不少百姓,但這一次,如果只是布匹,恐怕沒有人願意跋山涉水而來。”
“一斤十貫嗎?”費禕大吃一驚。
直百錢的一枚錢上寫了一百。
一斤糧食一貫,這是什麼概念。
“給錢!只要到關中者,每戶一百畝地,兩千貫錢。”李衡說道,“另外,關中民間一律吃精鹽,鹽價就定在一斤十貫錢。”
在人丁管理極其嚴格的三國時代,想要引人丁過來,是一件難度極大的事情。
司州和幷州是什麼地方?
司州是曹魏的京畿,幷州是曹魏北方軍區。
費禕說道:“給田如何?我們現在有很多荒地,只要願意來關中的,分配田。”
要知道,現在賣到曹魏的一斤精鹽價格是一千貫!
李衡之所以把這個價格定高,是因為穀賤傷農。
也就是說,一斤糧食十文錢。
貞觀年間的關中也是殘破,一切都需要重建。
唐貞觀年間,一斤糧食大概是兩到三文錢。
除非讓老百姓拼死也要過來。
“我初步的想法是向周邊吸納人丁到關中。”諸葛亮開門見山地說道,“若只是靠關中新生人丁,至少要十幾年,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
費禕道:“若是如此,就只能曹魏的司州和幷州引人過來。這兩個地方的總人丁恐怕有兩百萬之眾。”
這是十足的豪門大戶才買得起的。
“只給田也還不行。”李衡道,“畢竟從曹魏到我們這裡,百姓面臨的可能是被逮捕、下獄的罪名,僅僅只是田是不行的。”
按照這個來對標唐宋的錢,李衡這裡的一貫相當於唐朝的十文錢。
“是的,一斤十貫精鹽,一斤糧食一貫。”李衡說道,“如果我們能做到,別說司州、幷州,恐怕中原的百姓也願意翻山越嶺過來。”
“那大將軍有何好的建議?”費禕道。
糧價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
這和李世民執政的時候還不一樣,李世民不需要吸引人到關中。
李衡卻需要。
李世民時期,即便穀賤傷農,但只需要保證百姓有飯吃,自給自足就可以。
要保證百姓自給自足很容易:分配田,防止官府過多幹涉民間。
李世民也是這麼做的,他崇尚的是小政府主義,道家的無為而治,對大唐官員的權力做了非常多的約束。
但諸葛亮和李衡面臨的情況是要加快恢復關中民力。
道家的小政府主義適合解決長遠的問題,不適合解決緊急問題。
費禕說道:“若是如此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