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

“大將軍何出此言?”

“是真的在所難免,還是有些官員、大族故意如此,讓編戶齊民找他們借貸糧食,方便掌控這些人?”

諸葛融眼角抽搐了幾下,苦笑道:“大將軍既然知道,何必問下官。”

“叔長不是一直以天下為己任麼?”李衡反問道,“不是讀了民貴君輕麼?”

諸葛融沉默片刻,突然說道:“大將軍還真相信民貴君輕?”

“我相信。”

“沒想到在益州大開殺戒,又數次擊敗曹魏和孫吳的大將軍,竟然還相信這種話。”

諸葛融的聲音明顯變小。

李衡當然相信,但李衡也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在古代的統治者眼裡,民眾只是牛馬。

這就是農耕時代的無可奈何。

李衡多次向諸葛亮闡述過一個道理:當商業興起後,無論是官員還是大商人,他們都必須在表面上做到尊重民意,因為他們需要消費者。

李衡所想象的民貴君輕,是指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唯物主義和人文主義被這片土地的人接受之後,人們就會發現,至少在生理意義上人和人是一樣的。

沒有誰天生帶著富貴血統。

與此同時,李衡也切身體會到了這個時代的大官僚和世家子弟對待民眾的真實想法。

諸葛融算是家族教育良好的人,他的品行可以超過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人。

但在他的內心深處,百姓依然只是牛馬。

也就意味著,他們是不贊同李衡現在把田均分下去的,更不贊同一系列的商業新政。

因為這些都是會威脅他們的地位的。

看來在滅魏之前,必須做一些事,至少要限制上層的權力。

如果等到滅魏之後,外部矛盾消失,一切就完了。

李衡沒有回答諸葛融的話,他帶著人,朝前面行去。

在大樹下,有一些人擺著桌案,拿著毛筆,正在紙上記錄。

旁邊有人在發放糧食。

“五十斤糧食,三個月之後一共償還兩百斤糧食。”一個模樣俊秀的男子溫和地說道。

“是是,多謝多謝。”

男子道:“要多謝的是謝公,是他仁善,才願意把糧食借給你們。”

“是是,多謝謝公……”

“好一個仁善。”李衡騎著馬走過來,“謝公是謝崇嗎?”

“你是何人?”

“三個月之後一共要償還兩百斤,月息五成,謝家做了幾年買賣之後,算盤越打越響了。”

李衡卻沒有回覆那人,而是對諸葛融道:“不是說各縣都沒有災情嗎?”

諸葛融道:“這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出現的正常情況,不算災情。”

“一戶五十斤糧食,夠吃嗎?”李衡的目光落到那個借糧的人身上。

那人立刻道:“夠吃一個月了!下個月麥子就熟了,有糧食吃。”

“一戶幾口人?”

“咱家裡一共七口人,有一人去了江陵城工坊。”

“幾畝地?”

“一百畝地,種了六十畝,其餘地在休息。”

“一畝年產多少?”

“一畝年產大約有一百五十斤,有一人入伍,免稅了。”

李衡又問道:“免稅了為何還沒有餘糧,到現在還需要借?”

“去年打仗,吳軍來了,搶了許多糧食。”

李衡目光落到其他人身上,所有人都面色憔悴,目光呆滯。

李衡看了一眼諸葛融,諸葛融苦笑道:“有些地方補充糧食確實不足,曹魏和孫吳對我們封鎖了主要商線,的確缺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