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滾燈舞(第2/3頁)
章節報錯
段小竹筒,用竹片穿過並使用燭火燒彎,製成燭臺,燭臺的支架經過火烤變軟後,彎曲成所需的形狀。
6.製作滾燈骨架。三個大圈構成大圓的骨架,六個中圈,前後左右上下各一個,最後上下半圓各扎四個小圈。紮好後,滾燈不僅堅固,小圈還在大圈的表面,自然組成了漂亮的花紋。
7.製作燈罩。燈罩由竹片紮成橢圓形框架,兩端固定在空心圓盤上,最後在框架上糊上精美的彩紙,並在邊緣留出一個洞以便點火和供氧。
8.安裝中心柱和燈座。先安裝一根木棍作為中心柱,並在中心柱上安裝圓形木輪。然後在中心柱的圓盤中心穿過,讓圓盤和木輪充分接觸。在中心柱中心位置的燈座上點燃一支蠟燭。
9.編織圖案。參照古畫樣式,在滾燈外面再加一個更大的圓,形成雙層外圈,使滾燈在轉動時更穩定也更美觀。使用五角星竹編法將竹篾固定,使得無論滾燈如何轉動,始終能看到特定的圖案一面。
聽後安國王子忍不住發出讚歎:“妙啊,如此精細的製作,公主恐怕費了不少功夫吧。”
“王子過獎了,並非本公主一人的功勞,還要多虧瑤妃娘娘的指導與幫忙,才能讓滾燈順利完成。”說罷還不忘向已回到座位上的池念瑤點頭致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安國王子點頭笑道:“原來是經過兩位美人的巧手共同完成。本王子實在佩服,請公主繼續。”
“滾燈舞起初用於驅魔祈福,後來慢慢為人所熟知,現在成為節慶、燈會、廟會、祭祀等場合的一種民間舞蹈,寓意祈求人畜平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表達對豐收和幸福的期盼。”
“至於滾燈的由來,還是由瑤妃娘娘來為大家解惑更清楚明瞭,”長公主看向池念瑤,伸手做邀請狀,“瑤妃娘娘,請。”
池念瑤站起身對所有人躬身致意:“滾燈舞是一種坊間民俗,本宮有幸在一座稱為海鹽的城市見過一次,就被深深地吸引,於是滿懷好奇地向他們打聽了解。據悉,滾燈的由來是這座城市從很久以前一直流傳下來的坊間傳說,一共有五種。”
第一種與修築海塘有關。
某一港灣的洶湧大潮和連年肆虐的颱風給沿海居民帶來了災難,為抵禦風暴大潮,必須用堤壩築海塘。
為了使海堤穩定堅固,修海塘的民工用海鹽出產的毛竹作為材料,編紮成一個個圓形竹籠,竹籠內填滿石塊,投入水中,用以擋住肆虐的海潮,穩定壩體。
據《海鹽縣誌》載:始創用竹籠裝石築塘,並用木樁護灘,稱竹籠木樁塘。工餘、民工們把編紮好的圓形竹籠當成玩具,玩耍舞弄,之後發展成舞滾燈的雜耍表演。
第二種與抗擊倭寇、海盜、土匪有關。
海鹽歷來經濟發達,有通商口岸澉浦港。據《海鹽縣誌》記載,海上倭寇海盜屢屢侵犯沿海一帶搶劫財物,殺掠居民,激起了海鹽軍民的反抗。
曾有抗倭英雄在海鹽招募兵士,統兵守禦澉浦,屢戰屢捷,殺敵百餘。抗倭寇保安寧的優良傳統,造就了海鹽人尚武的習俗,常把舞滾燈作為健身習武的一種方法。
在民間有搶滾燈競技比武的習俗,能奪到黑心燈的村坊被認為武藝高深,具有強大的實力,連海盜也不敢貿然侵犯。所以滾燈也被稱為“英雄燈”。
第三種與廟會、燈會有關。
海鹽盛行廟會,也叫“賽會”,是迎神獻祭,驅鬼逐疫,祈福免災,娛神賽會的民俗活動。
縣境內各寺廟皆有神佛誕辰形成的廟會,有以一鎮為中心的,也有數村合辦的,會期二到三天,屆時香客雲集,廟臺上演出神戲。
澉浦城隍出巡,由來已列長達一里餘。賽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