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在夫椒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勾踐窮途末路之際只能投奔吳國,獻上卑辭,俯首稱臣。范蠡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中,忍而不發,堅持信念,以此勵志。勸解勾踐,蓄勢忍辱,以圖後報。三年後終得夫差信任,回到越國。歸國後,范蠡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相傳二人一見傾心,遂私定了終身。但是為了國家和名族大義,他們放棄了兒女私情。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裡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

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矢志滅吳,成就了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吳王亡身餘杭山,越王擺宴姑蘇臺。”在舉國歡慶之時,范蠡急流勇退,與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湖。臨行前給好朋友文種寫了一封信說:“高鳥己散,良弓將藏;狡兔已盡,良犬就烹。夫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與其處樂,子若不去,將害於子。”文種不信,終成勾踐劍下之鬼。成語“兔死狗烹”出於此典。

後來,他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並經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施善鄉鄰,范蠡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於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鉅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乃我國道德經商—儒商之鼻祖。

司馬遷在《史記》中還講了一件事:范蠡一家離開越國,先在齊國住了一段時間,後又到了陶地。他認為陶地道路通暢,做生意可以發財致富,於是自稱陶朱公,與自己的兒子一齊做了商人,沒過多久就積累了豐厚的家資。在陶地,范蠡生了小兒子。小兒子長大後,陶朱公的二兒子因為殺人被楚國拘捕了。自古以來,凡是家有千金的犯人不會在鬧市中被處死,因此,范蠡決定派小兒子去探望二兒子,並讓他帶一千鎰黃金。就在小兒子即將出發時,大兒子說:“我是長子,現在弟弟犯了罪,父親不派我去,卻派小弟,說明我是不肖之子。”說完就要自殺。其母見狀就對朱公說:“現在派小三子去,未必能救老二的命,但眼看老大說自殺就自殺,該如何是好?”不得已,范蠡只好派大兒子去,並寫了一封信要他送給舊日的好友莊生,同時交代說:“你到楚國後,把金子送到莊生家,一切聽從他的吩咐,千萬不要與他發生爭執。”老大到了楚國,依照父親的囑咐如數向莊生進獻了黃金。莊生說:“你現在趕快離開,千萬不要留在這裡,即使在你弟弟釋放後,也不要問原因。”老大口中答應,但並沒有真的離開,而是偷偷留在了楚國,並用自己另外私帶的黃金賄賂楚國主事的達官貴人。莊生由於廉潔正直而聞名於楚國,從楚王至下,對他都很尊重。黃金送來後,他對妻子說:“這是陶朱公的錢,以後全部還給他,千萬不要動用。”莊生找了一個機會入宮見楚王,以天象有變將對楚國有危害為由勸楚王實行德政,楚王於是準備實行大赦。接受了賄賂的楚國達官貴人把這一訊息告訴了老大。他尋思,既然實行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釋放了,那一千鎰黃金不就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