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青年來講,顯得更實惠一些。
唐煥這麼做,有公器私用之嫌,但大老闆自然具備這個權利,而且不斷擴張的哲儒公司也確實需要出色的人才。
不過中途出了一點狀況,一個排著隊伍走到近前的傢伙突然開口道:“唐先生,我是《舊金山觀察家報》的記者,終於找到你了,可以接受一下采訪麼?”
這明顯不在計劃之內,唐煥不悅地白了一眼對方,除了宣傳技術和產品,他並不喜歡面對媒體,何況此人追到這裡,肯定別有所圖。
從影響力來講,舊金山地區有兩家報紙比較有名,sanfranciscochronicle即《舊金山紀事報》和sanfranciscoexaminer即《舊金山觀察家報》。
《舊金山觀察家報》頗有來頭,它是威廉·赫斯特所打造的傳媒王國的第一個成員。
這位美國報業大亨是礦業鉅子和參議員喬治·赫斯特的獨子,曾經由於行為叛逆被哈佛大學逐出校門。
1887年,赫斯特成為陷入困境的《舊金山觀察家報》的主編。靠著雄厚的家族資金支援和煽情的報道手法,他很快讓觀察家報扭虧為盈,並使其成為舊金山有名的煽情報紙。
1895年,赫斯特進軍紐約,打造了《紐約日報》,並挖走了《紐約世界報》星期刊的全部編輯,和普利策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並由此產生了一個名詞——“黃色新聞”,即象徵著普利策《紐約世界報》和赫斯特《紐約日報》競相追求的那種高度聳人聽聞的煽情作風。
為了吸引讀者,赫斯特的報紙堪稱不擇手段,經常編造煽情的故事、偽造採訪、採用假照片和歪曲真相。
靠著頂尖人才、殘酷競價和“黃色新聞”三大殺招,赫斯特創立的赫斯特國際集團,到1935年的時候達到了巔峰,在九個城市擁有26家日報、17家星期日報、14家雜誌、3家新聞社、2家電影公司和8家電臺。
像針對女性讀者的《時尚》、少女雜誌《17》、《時尚先生》、以社會上層階級為目標客戶的《時尚芭莎》等著名時尚雜誌,都隸屬於該集團。
經典電影《公民凱恩》就是根據威廉·赫斯特的生平改編拍成的,可見他的媒體事業如何成功了。
赫斯特在傳媒事業方面獲得空前成功的同時,也在為自己謀求政治資本,他曾經兩次當選眾議員,但在謀求總統、紐約市市長、紐約州州長的時候,先後落敗。
雖然止步政壇,但赫斯特仍然可以影響美國的民意和政壇。譬如,他歧視亞洲移民,透過動用手中的傳媒工具,常用“yellowperil”即“黃禍”來詆譭華人移民。
如今,赫斯特已經死了二十多年,《舊金山觀察家報》也隨之沒有那麼強勢了。
在二戰之後和1970年代之前的這段時間裡,側重於美國全國和國際新聞深入報道的《舊金山紀事報》,因為擁有大量的著名專欄作者,甚至有記者成了肯尼迪新聞秘書、加州參議員,實力上終於壓了《舊金山觀察家報》一頭。
按照原本時空的軌跡,進入下個世紀後,《舊金山紀事報》最終還是成了赫斯特國際集團的囊中之物,至於衰落的《舊金山觀察家報》,則轉到了華人方氏家族報業集團名下。
對於現在還隸屬於赫斯特國際集團的《舊金山觀察家報》,唐煥當然是既防備又忌憚,這個記者尼瑪鬼鬼祟祟的,估計就是來挖克里斯蒂娜和自己之間八卦新聞的。
唐煥神色不動,揮了揮手,淡淡地回答,“既然你不是讀者,請把時間留給別人。”
“那我買一本。”這名記者剛說完,便被工作人員客氣地拉開了。
此人很不甘心,大聲地喊道:“唐先生,我只是想問一下,被億萬女富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