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樣!”鄒大人鬍子邋遢,滿臉興奮的來跟程彎彎彙報,“大宇朝東南西北各地的土壤確實都可以種植棉花,不過西北地區陽光足,中部地區溫度溼度適中,這兩個地區最為適合,可大面積推廣。”

程彎彎點頭:“陽光充足,棉質會更好,而溫度溼度適中,產量則會穩定一些。”

“下官詢問過趙大公子,種植棉花目前最大的兩個難題,一是蟲害,二是澆水。”鄒大人緩聲道,“蟲害先不提,先說澆水的事,麥子也是旱地作物,但是對水源需求不多,棉花不一樣,基本上隔幾天就要澆一次,而旱地遠離河流,如此一來,農人們的工作量就會大量增加……”

這個問題,程彎彎早就想到過了。

大河村的人基本上是提水桶澆水,這是最原始的方式,若是田地面積大一些,會有些農戶使用轆轤來汲水,稍微方便那麼一點點,但還是費事費力,而遠一些的地主莊子上,會採用另一種工具,叫人力翻車,適合給大面積的農田灌溉,一個人大概一天能灌溉四五畝,在這個時代,已經算很厲害了。

但不管怎麼厲害,都是要依賴人力來運作。

她似乎在書上看到過,古代有一種灌溉神器,叫做水車,不過在大宇朝沒聽人說起過,應該是還沒有被髮明出來。

據說水車至少能澆灌兩百畝地左右,若是造大一點,灌溉面積可以達到幾千畝地,要是造成功了,整個大河村都能受益,造福千家萬戶。

之前她不敢製作太超前的工具,但如今有戶部的大人在,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她笑著開口道:“大河村附近一些有錢的莊子會用人力翻車來澆水,要不是太昂貴,我們大河村也會引進。”

鄒大人搖頭:“大河村如此富裕,都覺得人力翻車昂貴,那其他普通老百姓就更用不起了……也罷也罷,自古農人能吃苦,吃得苦中苦,方……冬日方不會受冷。”

“人力翻車貴,是因為那麼多錢買回來,一天只能澆灌四五畝地,對窮苦人來說沒必要,對一些大地主來說又不夠用。”程彎彎邊思索邊道,“我覺得可以在人力翻車的基礎上改一下……”

專管水渠的李大人一下子來了興趣:“穗安人,您請細說。”

程彎彎咳了咳:“我需要思索一下,到時候再和各位大人詳談。”

她得回去翻翻書,看看水車的構造圖,關鍵之處她來提點,細節就靠這些戶部的大人們了。

另外,她要趁這個機會做一點別的農業工具出來,比如說半自動脫粒機,她家裡今年要大面積種植水稻,沒這玩意兒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