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作為左宗棠的大管家,當然是殫精竭慮,搜刮各方面的財源來支援恩主了。而盛宣懷就是抓住了這個時機,揮舞著電報這一天下利器,在蠶絲這個胡雪巖的主場上給了他最後也是最致命的一擊。

胡雪巖與左宗棠往來磋商,與各地分號聯絡收購事宜,在在都需透過方便快捷的電報。利用對電報的監控,胡雪巖買進賣出的情況被控制了電報網路的盛宣懷完全一手掌握。他頻頻發出電報,指揮屬下對胡雪巖的蠶絲生意進行狙擊,並利用私人關係致電各外國商行,請他們暫時不要購買胡雪巖的蠶絲。這些外國商行平素一貫是在胡雪巖的強勢面前吃癟的,這個時候當然熱烈響應。這樣一來,胡雪巖的大筆流動資金就積壓在蠶絲上,再加上還要支援前線戰事,財政狀況頓時變得捉襟見肘起來。

恰好這個時候,胡雪巖向滙豐銀行所借的一筆款項到期,需要償還本息共80萬兩。這筆錢本不是胡雪巖私人所用,而是由他做中間人向外國銀行所借,還款的時候也是由他出面為國家先行墊付,再由各地財政給他補上。若在平時,這80萬兩銀子還不在胡雪巖眼裡,隨手就墊上了,但無奈此時青黃不接,他也只好眼巴巴地盼著上海的協餉能儘快到賬了。

盛宣懷手握電報資源,對胡雪巖的財務狀況瞭解得一清二楚,他敏銳地意識到,最佳的時機已經到來,和這個老對手鬥了近十年,這場戰爭已經到了最後一次進攻的時候了。於是他親自來到上海,利用李鴻章的官威使上海道臺邵友濂答應,將這筆協餉往後拖20天。

可憐胡雪巖這時還沒有看出此事是盛宣懷在後面搗鬼,他左等上海協餉不來,右等還是不來,而這時候滙豐銀行在盛宣懷的鼓動下,已經開始催逼債款了。無奈之下,胡雪巖只好從自己的私產阜康銀行裡抽出80萬兩,先還了滙豐銀行。

透過電報,胡雪巖的每一次大筆調款活動都逃不過盛宣懷的眼睛。當胡雪巖支付完畢,阜康銀行庫內乏銀之際,盛宣懷立刻發動了總攻。一方面,他託相熟豪紳大商到阜康銀行提款擠兌;另一方面他又透過電報的傳播力,以上海為中心,在各地散佈“胡雪巖蠶絲生意大賠,阜康銀行已面臨倒閉”的謠言。一時間人心惶惶,取款的人踏破了阜康銀行的門檻。

胡雪巖眼看擠兌風潮即將形成,急忙趕往上海坐催協餉,同時還向北京發電報,懇求坐鎮軍機的左宗棠援手相助。但邵友濂得到風聲,已經躲了出去。而胡雪巖發出的求援電報,卻被盛宣懷嚴令扣下,根本一個字都沒有發出去,在北京忙於軍務的左宗棠又怎可能知曉江南這邊已經要翻天覆地?

此時擠兌風潮愈演愈烈,胡雪巖只好把自己的地契和房產都抵押了出去,同時廉價賣掉積存的蠶絲,希望能熬過這一難關。無奈大勢已成,無力迴天,一代商聖胡雪巖,此時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賴以起家的阜康銀行轟然倒閉。胡雪巖這時才得知,幕後的黑手竟然又是那個盛宣懷,狂怒之下,嘔血升餘,昏了過去。

第二年,憂憤中的胡雪巖病死。年邁的左宗棠眼見自己失勢,北洋的氣焰大張,不堪打擊,也在同年逝世。

到了20世紀70年代,3位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喬治·阿克爾洛夫和邁克爾·斯彭斯提出了“資訊不對稱”理論。這一理論明確指出“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資訊的瞭解是有差異的;掌握資訊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資訊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這一理論為股市升降、商品銷售等很多市場現象提供了理論依據,很快成為現代資訊經濟學的核心,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

盛宣懷打贏胡雪巖的這最終一戰,非常完美地詮釋了資訊不對稱理論。這是一場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勝負的戰爭。撇開盛、胡二人道義上的孰是孰非先不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