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利進步了,農業歸根結底需要的就是水和土壤,突然有了,但是沒有水,那就不行。
靠下雨?什麼時候下雨?下雨是你可以決定的嗎?別開玩笑了,下雨不是你可以決定的,那麼只能靠水利。靠高產作物,靠合理的副食品配合,靠大家的齊心協力和朝廷的災難預警制度的發展與完善,這六年裡面,朝廷已經在關中地區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災難預警制度,各個城池都建立起了災難預警的物資儲備倉庫,設有專門的官員管理,各個州縣的縣令和刺史沒有資格插手,被發現插手了直接砍頭,沒有二話。
李二陛下對維持大唐穩定的最後一道保險——災難預警看得不是一般二般的重要。別的東西都好商量。唯獨災難預警倉庫,誰要是動一下,直接砍頭,沒什麼話可以說。所以那些設立有倉庫的州縣的官員都戰戰兢兢。看都不敢看那些倉庫一眼。
關中因為是大唐的立國之本。所以什麼政策都是第一個實施的,作為試點,而且因為這些政策基本上都是正確的。所以關中子弟總是第一個接收到了政策變動帶來的好處,而遠離關中的江南地區則就慘了,除了襄陽一帶和金陵一代,基本上沒有什麼涉及的,就連勞動改造在江南地區除了蜀中,也就幾個歷史名城周圍得以實施,大部分地區,尤其是不受大唐官府實際管轄的地區,根本看不到蹤影。
或許這就是李二陛下對那些不聽話的地區的一種制裁,朝廷的福利你們根本就不要想著可以享受到,這樣一來,的確可以爭取不少生活困苦的人前往襄陽和揚州討生活,但是由於訊息傳播緩慢,而且在非大唐實際控制區進行這種宣傳會非常敏感,所以至今為止,離開襄陽之後沒多久,就基本上碰不到了解朝廷政策的當地人,蘇寧和他們接觸的時候,他們也是一問三不知。
政策不能及時下達,大唐政令在江南幾乎無法通行,這不是民主了,這是國中之國了,大唐僅限於北方嗎?江南就不是大唐嗎?地圖上所謂的國土,根本就不在大唐政府的實際管轄範圍內,大唐對於這些土地的管理,僅僅限於一些歷史名城及其周圍,政令也就在那一塊地區有用,除了那一塊地區,基本上就是另一個世界了,打著大唐旗號的其他國家。
這就是江南最大的問題啊,不說別的,就這一點就很要命,那些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強聯手把持著各地的行政司法乃至於經濟,為他們自己服務,雖然有著客觀上對抗政府使之不能肆意妄為的好處,可是實際上卻依然沒有改變最低層民眾的生活,會造反的也是他們,不把他們安撫好,談何穩定?一味的和世家大族還有地方豪強對著幹,有什麼效果哦?
這地方多少年了都是他們一個家族管理著,世世代代都是如此,一個姓世世代代都是主人,其餘依附於這個大姓的人都是佃戶,都是部曲,依附於主家生活,你要滅掉主家,這些佃戶和部曲會答應嗎?萬一這家主家對待佃戶和部曲很好,之間的關係就和蘇家與蘇家莊子上的佃戶部曲的關係一樣怎麼辦?
什麼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論了,這些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強的主管人大部分都是知書達理的人,他們對待佃戶和部曲雖然不會給他們什麼自主權利,可是也不會對他們過於苛刻,地主和佃戶之間的關係並不像現代人所猜測的那樣惡劣,想法是一種相生相依的關係,誰都離不開誰,有人用過的陰損手段不能用,太傷天和了,幹了那種事情沒有好下場,是要遭天譴的,他們之間的關係不能用強制性的手段去剪斷。
相比之粗暴的殺人奪地方式,蘇寧認為溫和的方式更符合大家的利益,地主的土地就一定是不義之財?他們得了那麼多土地就一定是巧取強奪?為什麼面對富裕的人的時候大多數人的心態都不能擺正,一定要打土豪分田地,在他們眼中的地主的不義之財,在地主眼中和國家法律層面就是私人財產,和普通人的財產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