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一名厲害的教授可以領導一個巨大的團隊,其規模可以達到研究所的程度。

比如某某院士,他往往可以爭取到數億乃至數十億元的經費,這比一個普通的研究院都要多了。而為了拿到這筆經費,此院士的下屬研究團隊的規模,也堪比研究院。

通常來說,一名高階院士最起碼會掌管一個國家級實驗室,在此實驗室內,可以會有兩三名長江學者級的教授組建兩三個不同方向的研究團隊,而每個研究團隊,都會有數名水平不錯的中青年教授和副教授工作,每名中青年教授和副教授會自由組合成方向不同的研究小組,而每個研究小組下面,還會有數量不等的博士後、博士生和研究生打雜。

用人們更熟悉的話來翻譯,院士就相當於房地產公司,下屬的長江學者級的教授,就相當於建築公司,長江學者級的教授則會僱傭普通教授和副教授做包工頭,打地基做水電安門窗等等各司其職,而在包工頭的下面,博士後和博士生就相當於大工,是主要勞動力,研究生和本科生是小工,幹體力活。

在這個金字塔結構裡,做小工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要努力學技術,爭取做大工,做到了大工的博士生和博士後,還有已經畢業就職的小助教和小講師,就要想辦法積累資本,升級或跳出來自己組建科研組,從而成為包工頭。

做了包工頭就有資格做專案了,比如鍾志文的老闆富教授,其實就是一名副教授身份的包工頭,他最多能要到幾十萬的經費,就做一些幾十萬的專案,自己繼續積累資本,如同鄉鎮一級的個人建築隊一樣,前期會覺得更自由更有好處,但是很難接觸到大專案,更難做大做強。

唐教授屬於強一些的包工頭,他不僅能要到上百萬的經費,而且有教授這樣的資質,於是可以接一些較好的專案,甚至分包一些大專案中的小專案,比富教授這樣的副教授,先進5年都不止。如果有好機會,唐教授也有可能透過一個專案,就此起來,不會再有資質上的瓶頸,當然,這樣的機會總是不多的,而且風險不小。

長江學者級的教授就很少了,全國滿打滿算,也不到1ooo人,分配到各個領域,都要有世界領先水平的成果或者突破性的進展才行。其中厲害些的,已經堪比院士,或者就是等著當院士的候補院士。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有機會或者正在**運作自己的實驗室,申請國家級實驗室也不困難。通常來說,長江學者級的教授往往都在拿國家級的經費,比如863計劃等等,就是這些大大犇們的囊中之物。

院士組成的科研團隊自然是最強的,不過,院士也有強弱之分,就像是房地產開公司有強弱一樣,低端的大牪跳過建築公司,直接找包工頭以省錢,高階的大犇同時攬下數個專案,然後分給大牪級的建築公司以賺錢。

人體基因組計劃是與新曼哈頓計劃和阿波羅登月計劃並稱的三大計劃。其龐大專案儘管最初由美國組織,但在接下來的數年裡,又有英法德日中五國,以及後來的歐共體加盟,這令整個計劃變成了百年難遇的盛會,而其最初的主導者為諾貝爾獎得主沃特森,也就是現dna雙螺旋結構的主兒。至於提出人體基因組計劃的美籍意裔諾貝爾獎得主杜爾貝克因為逼格不夠,只能前往義大利組織該國的人體基因組團隊。

歷史上,中國一共獲得了人體基因組計劃的1%的工作量,由四名大犇帶領各自的大牛大犇團隊,分別完成。

中國遲遲到94年方才加入,倒是留給了楊銳一線希望。

不過,要加入這樣的盛會,就不能浪費大學的4年時間。

學生是不能直接參與學校或政府間專案的,但要是先加入一個團隊,再透過能力自我上升,進而分包專案,還是有可能的。

對普通學生來說,可能僅僅也就是可能,可是對滿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