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東西。
而且,馮見雄也不是第一次在校內的辯論賽上提及“深度學習人工智慧”去年的比賽中,他已經提過一次了,後來還被校臺女主播丁理慧採訪做過一次專門的展望節目,跟同學們探討未來人才需要哪些技能屬性的問題。
只不過,馮見雄每次提到人工智慧,都能從不同的切入點和角度,說出很多新花樣來。
所以,今天再提及,無論是對面的蘇勤,還是場上的評委,多少都容易判斷馮見雄說的是不是真的。
手裡拿著雜誌,馮見雄提問:“請問對方辯友,畫家的工作,是不是創造性的勞動注意,我問的是畫家,是為了藝術性目的而作畫的,並不純粹是為了‘畫得像’,所以不要拿照相技術反駁我。”
“畫家的工作當然是原創性的。”蘇勤也不覺得這裡有什麼問題。
馮見雄繼續緊逼:“那麼,用ps幫人類修飾、藝術處理照片的工作,是不是也是創造性的?”
蘇勤感受到了一絲危險,猶豫了一下後還是咬牙肯定:“當然也是,但這有什麼關係麼?”
“那很抱歉,我想我不得不告訴你只要一項工作的評判標準是單一的、目標是客觀、確定的,那麼未來機器都可以替代和消滅人類。”
他把雜誌翻到某一頁折了一道褶皺的位置,招搖地晃了一晃。
第11章 努力者的末日
“眾所周知,人類對社會的價值,和他創造的使用價值幾乎毫無關係,只和他技能、資源的稀缺性有關係。
人人都需要吃飯,但農民的地位依然卑微,這就是因為農民太多,他們沒法幹掉所有和自己技能樹重疊的個體,從而製造自己的稀缺性。
所以,我們討論專才和通才在未來社會哪個更重要、更吃得開時,不光要從人類社會自身看,還要從‘哪一類人更容易被機器消滅和替代’來看。
目前來看,隨著深度學習的誕生,那些‘用50個學時就能把一門課學到90分,用100個學時就能把兩門課都學到90分,但哪怕300個學時也不能把任何一門課學到98分的博而不精者’,在未來會遠遠比那些‘用50個小時只能學到75分,但是砸300個小時能磨到98分的單一目標專精者’更吃香。
因為如果靠比努力,靠磨,血肉之軀的人類,怎麼可能比機器努力?曾經的機器,只能‘執行’,不能‘學習’,所以人類中的‘只有努力一項優勢’的人還有活著的價值。而一旦機器也學會了‘學習’,人類當中的‘只懂努力’的人,就敗給了機器。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創新型科技公司招聘研發人才時,越來越看重學習能力、學習速度而非知識存量。就算一個專才可以用3年磨一劍的時間,把一項技能磨礪到98分,又如何?知識更新換代太快,還沒磨到90分,前面學的都已經過時淘汰了。
科技創新公司只需要一個月就能上手一門新技能、並且在及格分線上跑起來,然後快速迭代就行了。至於專精的工匠精神者,你們就繼續去做壽司或者炸天婦羅好了。
那麼,深度學習型人工智慧和人類相比,它們的劣勢在哪兒呢?就在於每一項人工智慧只能被設定一個奮鬥目標。比如谷歌公司目前立項做的一個名叫‘阿爾法狗’的機器人下圍棋專案,它只能被設定‘贏得圍棋’這一個目標,然後一切進化以實現這個目標為準。每自己下一盤,勝率高了就統計學習,勝率低了就回避。你要他同時把圍棋下得漂亮美觀有觀賞性,它是做不到的。
而人類和機器相比,最後一道底線,就在於人類有多重價值觀,有多重興趣,人類而已去做那些看上去漫無目標、或者對實現當前主目標毫無效率的‘不划算’的事情。這時候,我們才能看到多重目標之間跨圈權衡帶來的思想碰撞、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