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東分主其事,我則往來省港兩地,決定九月九日重陽節發動起義。誰知這天,從香港運來的六百支洋槍在海關被發現,事機洩露了,陸皓東被逮捕殺害,我則亡命日本。”

“後來就去了歐洲,是嗎?”楊度插話。

“先是到美國。”孫中山糾正。“日本沒呆多久,就去了檀香山。在檀香山遇到我在香港西醫書院的教務長康德黎先生,我告訴他不久會去倫敦。在檀香山住了半年,乘船赴舊金山,再由舊金山赴紐約,最後去了倫敦。我一路在華僑中鼓吹革命,引起了清廷的注意和惱怒。到了倫敦的第二天,我便去看望康德黎夫婦。這是兩位極好的英國友人,他對我的革命事業很能理解。清廷決計逮捕我,但在英國的國土上,他們無權抓我,便想出了一個毒辣的計策。清廷駐英公使館有個翻譯也是香山人,他裝著不認識我的樣子,在我由康德黎家去寓所的途中,與我閒談。我在異國突遇家鄉人,覺得分外親切,便興致勃勃地與他邊走邊談,不知不覺地來到清廷公使館門口。這時猛地衝出兩個人來,將我扭進公使館拘禁,我於是知道上當了。他們審訊我,我矢口否認。他們無法得到我的口供,準備將我引渡回國。一回國,便可殺我的頭。我心裡想,就這樣被他們押回國殺了實在不甘心,但身陷圖圈,無人援助,怎麼辦呢?”

“我想起了康德黎先生,他可以救我,但怎樣使他知道我已被公使館囚禁的訊息呢?我見與我打交道的工役是英國人,便和他用英語交談,請他幫我發一封信給康德黎。他不敢答應,去問使館的女管家霍維夫人。霍維夫人認為可以。我便寫了一封未具名的信給康德黎。康德黎得知後,便和也曾任過香港西醫書院教務長的孟生一起奔走營救。終於,英國外交部和警察出面干涉了,英國記者也來公使館採訪。清廷公使館在倫敦大街上抓人的訊息便在倫敦四處傳開,輿論紛紛譴責。清廷無奈,關押我一半個月後終於釋放了。釋放後,我用英文寫了一本《倫敦被難記》的小冊子出版,很快就有人譯成中文。這下就有許多中國人知道有一個名叫孫文的人。清廷先想殺我,不料反倒讓我出了大名。”

說到這裡,孫中山爽朗地大笑起來。楊度從這笑聲中感受到一種宏大的氣魄。正是因為這種氣魄,使得眼前的革命家雖屢經失敗挫折,卻不沮喪,不氣餒,不屈不撓,對自己的事業充滿著必勝的信心。楊度想,孫中山的這種氣魄,自己不曾具備,這真是一種先天的不足。他笑道:“這正是古人所說的,將欲害之,反而助之。”

“老百姓說得好,這叫做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孫中山興致高昂地說下去,“我決定在歐洲住一段時期,認真地學習別人的長處。我在大英圖書館讀書,去博物館參觀,看他們的工廠,走訪普通市民。正是在英國,我開始認識到要救中國,必須實行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義和拳起事的前一年,我從歐洲來到了日本。第二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清廷帝后西逃。我認為這是千年難逢的機會,於是派鄭士良去惠州策劃起義。惠州興中會六百壯士集會誓師。但後來又流產了。第二次起義雖然又沒有成功,但革命事業已漸漸進入人心了。因為京師的失陷、帝后的逃命,把中國的臉丟盡了,海外的華僑一提起滿人無不咬牙切齒,都說這樣的朝廷不亡,天理不容。就因為這樣,他們都轉而相信我一貫的革命主張,紛紛捐款資助革命。我們設計了一種券,上面寫著銀元數目。捐資多少,就發多少銀元的券。革命成功了,可以憑著券去領銀元,並付利息。從那以後,我們在經費上略好了一點。當然,總還是遠遠不夠的,軍火器械上花費的錢太多了。”

“聽你的介紹,你是從甲午年就開始進行革命活動,到現在十一二年了,兩次起義都失敗了,自己又被捕過,同志也犧牲不少,經費也很困難。中山先生,我想問你一句,你在這十一二年備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