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王大人說說至於結果如何就要看王大人和朝廷如何決斷了。”( )

登州通判選了個好日子帶了當月的孝敬錢來見王師中摒退左右說了奏請朝廷延遲派使者來管理榷場一事王師中一聽冷笑道:“你道朝裡都是傻瓜麼?我們這表一奏誰不知道其中有私弊!”

通判沉吟道:“那就把榷場其實已開的事情先瞞住。就說我們要選地段、建房屋拖個一年半載於我們也大有好處。反正登州這裡山高水遠朝廷也沒那麼容易知道實情。”

王師中聽得頗為心動卻又搖頭道:“不出旬日朝廷就會另派使者從海道去津門那時候如何瞞得過他們!”

通判道:“去津門不一定要從榷場那個港口出海!州城這邊也有舊港。當初榷場之所以不開在這邊防的是這些夷人近肘難制如今卻便利了我們從中取事。”又道:“若實在不放心可派一隊廂軍在登州州城沿海處作個模樣就當是為榷場一事建港建屋。”

王師中躊躇道:“若被人看出破綻……”

通判道:“那些商賈能被少抽些榷金就偷笑了誰會去告?至於下面的人我已經和劉七說好了若再安排一批下吏去抽榷金那是多了一層盤剝——下面那些幹活的傢伙你我又不是不知道!與其如此不如就都交給商賈們自己去管。我們每月定下一個數目只要他們按時交納籬笆牆內的事情誰去管他!”

王師中道:“完全撒手不管鬧出亂子可怎麼辦?”

通判道:“只要不出人命官司管他們怎麼鬧去。若是敢鬧出籬笆牆外我的人自然會去鎮壓!”

兩人又商量了許多細節終於敲定孝敬錢的數目。通判去找劉七又把和王師中商量好的價錢加了三成。

劉介等商人頭腦從劉七那裡得到訊息後無不高興又商量著該如何治理這個商寨小港劉介道:“不如請七將軍派人來管。”

劉七道:“七將軍說過這裡是大宋若津門那邊派官員過來傳了出去只怕大為不妥。惹得大宋朝廷怒我們連站都站不住!”

趙觀道:“那豈不是要我們自己來管?只怕難以服眾。”

高麗商人李相隆道:“我有個主意。津門那邊的市集的日常事務也是由商會自己負責只是稅務、法務、治安牢牢掌控在官府手中而已。我們不請津門的官員卻把津門的管理的法門照搬過來如何?”

劉介道:“甚好甚好。只是津門市集中有個商法官調節各種糾紛。如今我們這裡沒有法官?該由誰來調節?”

李相隆道:“津門那套商法很好大家都服就用那套法規作準則。至於法官我聽說管寧學舍專門有人學這個的不如就花重金去那裡請一個高才過來。”

劉介笑道:“妙極!那稅務也是這樣。我們也從津門請一些精通算術的高才來管理這件事情就按照津門的稅率自己抽稅。”

趙觀道:“抽上來的錢怎麼處理?”

李相隆道:“不是要給那些管理孝敬錢嗎?”

趙觀道:“我算過就算交了那些孝敬錢也還有剩餘。”

李相隆道:“我們要聘任法官又要請人來結算稅務這些人都要花重金。此外還要叫人打掃道路門庭什麼的花錢的地方多了去。我還怕按津門的稅率抽不大夠呢。”

趙觀道:“如果不夠只能加一些稅了可萬一有餘該怎麼辦?”

劉介道:“那我們就學孤山寺建些學舍、義倉什麼的做做好事也算是給自己積德。”在眾多劉介位望最高他這句話一說眾人都紛紛贊成。接著又說起該選誰做這商會的會長推來推去終於把劉介推出來。劉介也是個有志向的商人便當仁不讓做起了會長。

他只幹了一個月就現登州的知州和通判都把清陽港的潛力看小了。雖然津門開港之後已經有不少北國貨物透過泉州、明州的商船流入南方同時江南的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