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道侯君集最為合適,卻萬萬不敢說出口。
作臣子的可以針對某個問題給出方案策略,但涉及用人,尤其是和武將人選有關之事,是萬萬不敢多嘴了。此間越俎代庖,乃是為臣大忌,更是取死之道。
謝逸心如明鏡,連忙道:“臣不知兵。此等大事更不敢妄議,請陛下聖裁。”
“嗯!”李世民淡淡應了一聲,便不再說話。
再經過一番討論之後,出兵討伐高昌的事情便定了下來,顯然在領土問題上,李世民不會輕易有任何讓步。
只是先前有人反對,他為帝王不好先明確表態罷了。此時則不同,有侯君集和謝逸先後贊同,輿情則完全不同。
眾臣也不得不預設這個事實,但對出兵一事。仍舊有些忐忑。畢竟數千裡勞師遠征,還要穿過戈壁沙漠,天時地利人和幾乎沒佔到一樣,想要成功似乎有些困難。
萬一戰敗了,領兵前去的那位將領恐怕要擔責問罪,此等吃力不討好的差事,也不知道誰會成為這個冤大頭。
再者,便是這位年輕氣盛,不知天高地厚的謝學士了。畢竟是他首先明確建議,並給出策略的人,到時候恐怕也難逃問責吧,至少言官們已經記在心上的。
一時間。眾人看謝逸的眼神也都比較古怪。
至於領兵出征的人選,一時間也難以確定,估計需要李二陛下和宰相與一眾老將們仔細商議,才能有個結果。
不過謝逸仍舊看好侯君集。滿朝上下,除了這位驍勇老將,誰能勝任這個艱鉅任務?
此戰必然會成就侯君集。但不出意外,也正是此戰讓他生出驕縱之心,最終走上不歸路。
今日不過是討論高昌之亂的應對之策,但謝逸有種感覺,這會是大唐儲位之亂最初的開端。
李世民算是始作俑者吧,而自己也在其中推波助瀾,最終的結果後怎樣,誰能準確料定?
出征之事暫無定論,但謝逸提出的先派使臣前往高昌申斥鞠文的建議被採納了。群臣對此也樂見其成,畢竟如果能和平解決最好不過,勞師遠征動刀槍實在不值得。再者,先禮後兵一直是漢家王朝的一大原則。
很不幸,那位最初贊成主和的虞部郎中李道裕攤上了這個苦差事,不得不領命,謝逸總覺為李郎中看向自己的時候,目光是那般不友好,大抵是在埋怨自己的提議吧!
只是這能怪誰呢?如果不是他自己最初跳出來主和,講什麼大道理,興許這事最終也不會落到他身上。
何況不就是走一遭高昌嘛,雖說看似兇險,但有道是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鞠文泰應該不至於將他怎樣。
當然了,如果鞠文泰狠心將他斬殺祭旗的話,大唐上下一定會義憤填膺,鬥士昂揚地出兵討伐高昌。
最終的結果無論是生是死,他李道裕都會得到大唐的獎勵,區別只是到底會做功臣還是烈士。
應該是前者吧,只要他活著回來,等侯君集討伐高昌成功,論功行賞肯定不會少了他那一份。那倒是,他是不是該向自己道歉,然後道謝呢?
下朝路上,謝逸正如此腹誹之時,無意瞧見魏王李泰正看向自己,眼神裡暗示意味明顯。好似是告訴謝逸,你今日能在朝堂上露面出彩是拜我所賜。
好像事實上是這麼回事,但實際上他李泰最初能料到如此局面?這時候不過是想要和自己套近乎罷了!
不得不說,最近的日子裡,李泰對自己的態度完全變了,明顯是有意拉攏,為此沒少費心思。
但謝逸還是比較謹慎,為了避免徹底得罪魏王府,沒有直接完全拒絕,而是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
畢竟他不想過早牽涉到皇位爭奪中去,他有自己的考量和打算。
不過顯然其他人不是這麼想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