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發現這個“尷尬”的事實。
他越來越難以抗拒,杜氏越發擔心,萬一哪天自己心軟,失了分寸,陷於柔情……一念之差,會不會鑄成大錯?
……
明德宮在洛陽城外,屬於皇家行宮,地勢較高,無水患之憂,亦相對乾燥。
李世民帶著兒孫,以及陪同東巡的重臣們搬至此間。當晚,又一場暴雨襲擊了洛陽城,加上山洪暴發,洛水暴漲,溢入洛陽宮。積水最深處達四尺有餘,皇宮左掖門毀於水中,宮室共計十九所或毀或損。
洛水沿岸的六百戶房舍,盡數毀於洪水,流離失所的百姓比比皆是。
後怕慶幸的同時,李世民立即下旨,將飛山宮之玄圃院,分給遭水之家,賜布帛糧食救災。
隨後又頒佈詔書,免除洛州今秋賦稅徭役,災後發放米糧救助受災人戶。總之,一副皇家、官府與百姓共渡難關的姿態,暫時緩解受災百姓的驚慌與怨懟情緒。
只是如此還不夠,李世民隨後又下旨,詔以災命百官上封事,極言得失。即讓百官就水災問題上書言事,儘量指出得失。
得失?
誰的得失?朝廷的,官府的,還是你李二陛下的?
謝逸得知後不由苦笑,李世民這算是自找苦吃?還是說…有意藉此事下一盤大棋?
ps:上三江推薦了,求收藏,推薦票的同時,也求下三江票。
第六十八章 流言擾君心
自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董仲舒那套天人感應的說法便深入人心。
但凡有個水旱蝗災,地震日食之類的天象災害,總要在人身上找些對應,找些說辭。
秋雨連綿,水溢東都,又恰好發生在皇帝東巡駐蹕期間。純屬巧合,但肯定不能簡單歸咎為巧合。
依照慣例,或許心裡真有那麼一絲忐忑,李世民下詔,讓百官就水災之事上書言事,儘量指出得失。
得自然是有的,比如朝廷救災及時,從含嘉倉運糧食賑濟,皇帝仁慈,將宮苑分給百姓居住云云。
然而這是一場災害,按照天人感應理論,是為政有失引起的,那麼重點便是指出失誤。
失誤在哪裡?
整個大唐朝廷沒有錯啊,今年各項政策都十分得當,各部官員都兢兢業業,各司其職。唯一特別的便是皇帝巡幸東都,但這是滿朝文武同意,並且贊同之事,百官怎麼可能都犯錯誤呢?
朝廷沒錯,百官沒錯,所以錯得只能是皇帝自己。
皇帝為天子,天降大雨,水患成災,必定是天子有所失,導致上天降下懲罰。證據很明顯,大雨襲擊的是洛陽,是你李世民駐蹕的地方。
往年洛陽怎麼沒有這樣的連綿秋雨,沒見洛水暴漲沖毀大量民居?你李世民一來就下個連綿不絕,致使洛水漲溢,連你自個住的洛陽宮都水淹損毀。
能和你李世民沒關係?
長安怎麼就沒事?雖然也下了點雨,但壓根沒成災害,那是因為你李世民不在關中……
總而言之,巧合既天意,就是這麼湊巧,老天爺下大雨就是衝著你李世民來的,想不承認都不行。
所以,這是上天對天子過失的責罰,東都百姓是被皇帝陛下連累了。
天子過失在哪呢?
既然是下詔明確表示讓官員極盡得失,百官便遵旨行事,一點也不矯揉造作,秉筆直書之人不在少數。
指出的過失也是五花八門,比如皇帝東巡過於靡費;吾皇疏於修身,德行不足云云。這些都是聽話的明白人,奉旨辦事,但不給皇帝陛下找麻煩,走個過場而已。
還有人上疏稱,長孫皇后去世,中宮卻無繼任者,致使天地陰陽失調,秋陽不足,以至於陰雨連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