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被村裡的老人稱讚心靈手巧,孩子們聽了那稱讚,也就乾的更起勁兒!
每當看著孩子們提著些糧食興高采烈的向家走,楚一清也覺著高興,所以去年那花生收了之後,就故意的空了幾天地讓孩子們去倒的!
金玉笑道:“人家都怕孩子們去倒,你倒好,倒盼著孩子們來!”
楚一清點點頭:“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這可是至理名言!”
有的時候,社會主義那一套還是有用的!
金玉卻聽不懂,只是擔心明日的飯食夠不夠,趕緊回去張羅,這收水稻可是大事兒,伙食要比平日的好,如今雖說家裡什麼都不缺,但是做起來還是費事的,當即前一天,也就讓餑餑、麵餅的先做好,那菜也擇了,放在筐子裡吊在井裡涼著,就等著第二日洗洗做。
柳毅休養了大半個月,終於恢復的差不多,聽說要收水稻,當即也就要求幫忙,楚一清也就讓他趕著馬車拉到後院去,如今後院寬敞的地,楚一清都讓用石碾子壓了,成了平地,用來做了場院。
三十個人拿著鐮頭下了地,雖說沒割過水稻,但是卻是常割麥子的,所以也沒有什麼難的,左手握著穗子下方十幾公分的地方,右手用鐮刀割,一下子就是一把,割好了,放在一邊,待割得差不多,就用一把水稻挽個月子綁起來,丟在地畦上,待到最後,再用繩子串起來,用扁擔挑向低頭,放在馬車裡。
人多,車也方便,不過三日也就將地裡收拾的乾淨了,最難的是將水稻變成大米,這古代沒有碾米機,就只能用臼舂米,可憐的是上家村連臼也很少,因為都不種小米,所以那臼是楚一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早早的蒐集了附近幾個村子才得了兩個,又請師傅鑿了兩個出來,十幾個人費力的抬到後院。那之前的兩個,因為常年不用,早已經破敗,楚一清只得讓人重新用破陶瓷缸片貼平將四周貼平,便於清掃,又將臼埋在地下。厲國的人舂米,都是用兩個用布包了石頭綁在木頭的下端,兩個人或者三個人不斷的搗,但是這樣費力的很,楚一清就做了改良,在臼的上面,架著用一棵大樹段做成的“碓身”,“碓”的頭部下面有杆杵,杵的嘴子上按了鐵牙,“碓”肚的中部,兩邊有支撐翹動的橫杆,“碓”尾部的地下挖一個深坑,當把重心移到“碓”尾並將其向坑裡踩壓下去,“碓”頭即抬了起來,然後舂下去,抬起來,再舂下去,就這樣機械地重複,後來又在“碓”頭上綁塊石頭加重,這樣舂起來更有力。
一開始楚一清示範給長工們瞧,時間長了,有些長工自然練就了一些本事,那就是跑跳著舂,這樣很是省力,可是就算是這般,要舂完這五畝地的大米,也需要個十天半個月,如果以後再擴大規模那更是麻煩。
楚一清在為這落後的生產用具發愁,金玉跟皇甫老太她們,卻看到那白白的米甚是歡喜,晚上就用新米做了米飯吃,那白白的米飯澆上西紅柿雞蛋湯甚是美味。
因為臼不夠,那些長工就一天八班的倒,一人一下子幹上一個半時辰也就回去休息,這樣到七月七乞巧節那天,還沒有臼完。
七月七乞巧節,算是個大節日,鐵栓也放了假回了家,因為今年水稻豐收,楚一清也就在家裡擺了一桌,一來過乞巧節,二來也好久沒有聚聚。
今年麥香終究算是大姑娘了,沒有像往年那樣去祈面,而是一大早就美美的洗了澡,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換上新作的衣裙,用鳳仙花做汁,描了指甲,規規矩矩的待在家裡,倒真的有了幾分小姐的模樣。
後院雖然還在舂米,楚一清卻十分的有景緻,親手和了面,跟金玉一起,帶著梨子她們做巧果子。
一大袋子的白糖,先放在小鍋裡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蜂蜜,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折為梭形面巧胚,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