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所謂的“醜惡歷史”都被人翻了出來。這種掘墳鞭屍的事情是最傷人的。
據一位有心的媒體記者的統計,如今在網路上有名有姓有各種詳細資訊的所謂“審片委員會成員”已經多達兩百多人。這個數字和真正的審片委員會成員顯然是不相符的。很多人都是被連累的無辜者。而真正的審片委員會成員有些也的確被曝光了身份資訊,有些則暫時還很安全。可這樣的行動對於審片委員會來說的確是非常大的壓力。
這些老人參與審片委員會的工作,很多都是離退休之後的“發揮餘熱”。可沒想到卻會帶來這麼大的影響。有些人憤怒地找主管部門討說法,要求保護。有些人則黯然神傷的提出了退出審片委員會的要求。還有些人則紛紛打電話給事件的始作俑者……
翰盛兄弟影視產業集團的董事長汪東翰出生於燕京的一個軍人家庭。其祖父是建國初第一批受銜的少校軍官。其父親入伍後在藏區工作多年,最終因一場山體滑坡事故而犧牲在了那片高原之上。當時汪東翰才年僅五歲。他是由爺爺帶大的,從小就在軍區大院裡長大。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汪東翰從部隊復員後,就進入了一家出版社任攝影記者。工作了七八年後隨著第一波出國潮到了摩國留學。在摩國他學的是大眾傳媒專業,得了碩士學位。隨後因爺爺病重,就沒有繼續博士課程而選擇回國。
汪東翰回國的時候正是九十年代初,帶著在摩國5年留學時期辛辛苦苦積攢的八萬摩元回到燕京。當初他從出版社辭職去摩國留學時和原單位的領導鬧得不是很愉快。回國後沒有正式工作的他準備自己創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之後,他和堂弟汪東盛一起組建了翰盛兄弟廣告公司。
翰盛起步的時候經營狀況不是很好,他最初選擇的是做廣告雜誌。一本大部分篇幅都是刊登商業廣告的冊頁。用上門投遞的方式投遞到各種寫字樓、高階住宅區……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發小廣告的”。每個廣告很便宜,只有五六百塊錢。
汪東翰後來在媒體採訪時坦言他帶回國的八萬摩元的啟動資金,按照當時的運營狀況,翰盛兄弟公司,最多可以維持半年左右的時間。可後來,他在部隊的一位戰友幫了他一個忙,給他介紹了一筆大業務。
他的這位老戰友當時在剛剛成立的華夏城市商業銀行總行宣傳部門工作。起初給他的業務是做一套電視宣傳片。可汪東翰卻在這中間找到了一個商機。
華夏城市商業銀行是由各地的城市信用社統合組建而成的。由於這個原因,當時華夏城市商業銀行在全國各地機構的標識五花八門,汪東翰說服華夏城市商業銀行採用統一的標識,實行標準化、網路化管理。
這種整體ci設計,在國外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可在華夏卻還沒有過,這種不算創新的創新。對於汪東翰來說相當於發現了一個金礦。
華夏城市商業銀行後來採納了汪東翰的建議,翰盛接下了華夏城市商業銀行全國15000多家網點的標準化規範工程,全部採取藍標紅字白底的標識。華夏城市商業銀行這一單,使翰盛兄弟廣告公司在ci設計領域裡有了很大的名氣,也賺到了很多錢。
翰盛又先後接了不少國有大型企業的ci標準化規範專案。三年後,翰盛廣告公司進入華夏十大廣告公司行列。
依靠廣告起家的汪東翰進入影視圈也純屬偶然。九八年初夏的一天,汪東翰在路上碰見了他出版社的老同事,這位老同事當時在央視電視劇製作中心工作,他在閒聊時和汪東翰提到了拍電視劇賺錢的一些“內幕”。汪東翰很快就動心了,他找來了一批人,投資拍攝了一部模仿摩國肥皂劇的電視劇《出版社的故事》。
雖然沒有拍戲的經驗,但汪東翰利用自己做廣告的優勢,進行了很好的推廣,第一部戲居然盈利百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