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何做為,就如同聽說京報是個娣管,後來由三王妃代管。京報在他看來,誰都可以辦起來,而他對別人講京報的想法是個娣想出來的總是嗤之以鼻。誰不知那娣是遼城才子林繼善的內人,遼城的報紙開始是由林繼善主筆,遼城從才子協筆而成,那娣也不過是藉著林繼善的名頭。李大人也聽說林夫人是天智者,在他看來天智給了一個娣真是暴殄天物。見到那篇文章時,李大人的第一反應是哪位有所迫的才子寫的,後來知道是娣,讓一直對娣有著偏見思想的李大人久久無法接受。

工部的人跑去要方子,李大人也等著,他覺得娣也就是筆下文章,拿不出方子的,那位被扔進了大獄,李大人仍是不信,雖說那位大人罪有應得,但更多的是認為這麼做無非轉開大家的注意力,讓大家不去在意方子的事,後來沒有人再提起這事,更讓李大人認定他的猜想是正確。卻不想前幾日他不小心聽到了三王爺在酒樓裡告訴一位分管土地的大人講,林狀元和他的夫人去四縣便是要證實那篇文章的設想。李大人第二天還跑去求證一翻,在得知確實如此之後,李大人想都沒想便向工部尚書提出要去四縣負責農耕之事。依著李大人的等級此次求去,贊同於自降了身份,可他就是覺得應該要去親眼見證,他不止一個人去,還帶上了夫人,讓夫人跟在天智者的身邊,為了避嫌,他是不會靠近那人的。

工部裡的同僚也有勸過李大人,可李大人的犟脾氣上來,幾頭牛都拉不回來,更何況還是在勁頭上。衝動之後,真正離京這天,李大人突然生了幾分後悔,可是木已成舟,他就算是後悔也沒有用。何況他的事還傳到天子的耳中,天子還特意讓人傳了幾句話過來,對他是大大的褒獎,他若是生了退意,項上之物怕是保不住。

林家夫夫二人可不知同去的李大人是何有意,吳岱栂若是知道李大人這般的看上不娣,怕是不會給對方好臉色,搞不好還會罵上幾句,他不是娣生的?或不是娣養的?如此輕賤至親,怎麼娶到的娣。吳岱栂聽說工部的李大人隨同,他還以為是皇上派個瞭解情況的人幫忙。

一行幾輛馬車通往四縣倒也順利,在日落之前便進了城,幾人在縣裡尋了個客棧先住下,林繼善準備明日再去縣衙交裡手續。行了一天的路,吳岱栂著實累了,吃了些東西后便睡下了,林繼善小心的照顧懷有身孕的人,現已入了秋,一路過來,吳岱栂講了很多在秋季也可以讓村民有營生的法子,林繼善聽著都覺得可行,眼下便想著寫下來,明日辦理完事宜之後,他要去四周幾個村子轉轉,對比著吳岱栂說過的法子劃分好哪個村子做什麼。

李大人和林繼善不同,林繼善到這裡有朝庭安排的宅子,李大人若是要四縣長住只能自己去尋個院子。與林家夫夫二人相返,李大人這會兒倒在床上,李宋氏則忙著打點一些瑣事。李宋氏是非常典型的古代良娣,外子說什麼他都應下,不論對方做什麼決定都會贊同,哪怕李大人說的胡話,李宋氏也會跟著點頭說是,李宋氏在後世之輩看來,絕對是會被很多人唾棄,覺得他沒有主張,沒有自我,就是個應聲蟲,但李宋氏從小就被這樣教導,不覺得自己所有事都聽丈夫的有何錯,甚至在自己入門之後久未有孕之下,還主動要給丈夫納妾,只可惜李大人突然決定要跟著到四縣,納妾之事便不了了之。李大人也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