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衣資器甲萬計。吐蕃在小勃律屏障被高仙芝拔除。監軍邊令誠畏懼不肯行,仙芝留三千兵,讓邊令誠守城,自己率兵繼續深入,進逼坦駒嶺。坦駒嶺山口海拔4688米,是興都庫什著名險峻山口之一。登臨山口,須沿冰川而上,別無其它蹊徑。高仙芝終以千餘人大破小勃律,活捉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
天寶八載(749 )十一月,吐火羅(在今阿富汗北部)葉護失裡伽羅(來自梵文)上表唐廷師國(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爾)王親附吐蕃,切斷了小勃律與克什米爾之間交通。失裡伽羅欲發兵擊破師國,請求唐朝調發安西兵助戰,來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進至大勃律。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奉命出軍,於翌年二月擊破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
兩次艱難遠征使高仙芝在西域獲得了極大聲譽,被吐蕃和大食譽為山地之王。高仙芝勝利標誌著唐代中國中亞擴張達到頂點。中國成為塔里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佔有人和塔什干宗主,控制帕米爾山谷地區,成為吐火羅地區、喀布林和克什米爾保護者。高仙芝在庫車駐地上,儼然中國中亞總督。
上述——大唐與阿拉伯世界怛邏斯大戰之前的中亞形勢。
4。 飄去絲綢
4。飄去絲綢
…
這時在興都庫什(Hindu Kush Mountains)雪嶺,四十騎雄兵甩掉穆斯林10000土軍,輕取捷徑,已昂然而入阿富汗境內!
道路窄狹叢險,依然馬蹄鐫鐫,軍旗飄飄,戰陣煌煌,這是漢人從中亞的撤退,儘管一路霜寒催迫,風餐露宿,阿拉伯和突厥人輪番截堵騷擾,但仍不失戰勝者尊嚴,大國威風!
…
“叮——咚!”——中亞細亞雪山叢林的鳥鳴聲在歡快地傳來
一群喀布林犬,長耳,高70厘米,頭長、黑鼻、眼睛金色、眼角上揚,全身長厚呈絹絲狀被毛,嚴寒高地生長的Afphan Hound,用來狩獵瞪羚、狼、雪豹等動物,稱屬古老犬種,4000年前阿富汗繪畫中即有該犬的畫像
狗群在前面帶路,已經到了阿富汗腹地了。①
…
古代阿富汗通常被稱為中亞十字路口,歷史上充滿戰爭和社會動盪。這個如今稱為阿富汗的地區處在各個時期許多主要帝國邊緣,主要有波斯帝國、孔雀王朝、貴霜王朝、大唐帝國、大清帝國、大英帝國和蘇聯,其他還有包括亞歷山大大帝和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帝國。
…
四十騎軍旗獵獵,軍威烈烈,馬蹄生煙,一路看到了貧瘠荒涼的山脈,黑汙乾瘦,滿眼驚恐的人群從普什圖人高大身材和古希臘雕塑一樣的面貌推測,可能是馬其頓王菲力普之子希臘亞歷山大大帝在興都庫什留下的後裔 ②
阿富汗,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曾經是歐亞大陸的重要通道,控制歐亞大陸的樞紐,古絲綢之路是從這裡往西,到波斯,到土耳其,到地中海,到歐洲把中國絲綢瓷器工藝品傳過去………因其重要,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
“7——1”,“7——1”活潑、快樂的鳥鳴聲在雪嶺中傳唱
四十甲冑軍騎踏踏,煙塵滾滾,沿著古代絲綢之路的阿富汗走廊,向中國西域都護府的喀什地區行進。
…
漢後魏晉南北朝期,我國數百年戰亂頻仍,民族關係與社會關係格局錯綜變換,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並沒有中斷。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在這一動盪時期發展為三條。南道仍稱南通,與兩漢時比較,路線沒有什麼變更。原來的北道此時改稱中道。這兩條和舊時一樣,越過帕米爾高原後,向西可遠至波斯灣,南可抵達印度洋。新增的北道,從玉門關西北繞過白龍堆沙漠,經高昌,到達龜茲,再經疏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