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7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彈在遠距離上的穿甲能力更為重要,而這些,都可以透過改進雷達,以及使用更好的重型穿甲彈來實現,而不需要對戰列艦進行更多的改進,更不需要建造更大的戰列艦。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就更沒有想過要去建造一種可以與“蒙大拿”正面抗衡的新式戰列艦了。
在“聖地亞哥海戰”之前,帝國海軍一直認為,“新省會”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戰列艦,而且有那麼多的實戰戰例佐證,有很強的說服力,同時也讓常薦新,以及第三特混艦隊的官兵對自己的戰艦充滿了信心。可是,在戰後,“新省會”只被公認為大戰期間效能最為平衡的戰列艦,而這個“平衡”本身就有另外一層意義,而且更多的時候,指的是該戰艦在火力,防護,速度,以及一些在戰爭期間才出現的重要效能,比如雷達探測能力,炮擊的精度,遠距離炮擊能力等方面的效能結合得最為完美,而不是指在各個方面都是最好的。“聖地亞哥海戰”就最終證明了這一點,“蒙大拿”級在某些效能方面,確實是超過了“新省會”,而且超過得還不是那麼一點點。
“南寧”號與“廣州”號是最先轉移目標的,這兩艘戰列艦之間的合作相當默契,在大西洋對岸的那場海戰中,兩艘戰艦就有過很好的配合。六點三十八分,“廣州”號又第一個向才衝出港灣,正在向左轉向的美軍2號艦開火,接著,“南寧”號上的主炮也轟鳴了起來。當時,這兩艘戰艦的艦長,以及常薦新都認為,他們可以在五分鐘之內打垮第二艘美軍戰列艦。沒有人感到緊張,甚至有參謀私下裡開玩笑,認為戰鬥會在六點五十分之前就結束,從而成為海戰史上交戰時間最短的戰列艦之間的決鬥!
負責對付3號敵艦的“貴陽”號與“武漢”號也在六點三十九分的時候先後開火。隨即,“南昌”號與“南京”號也對4號敵艦打出了第一排炮彈。六點四十分不到,六艘戰列艦都已經轉移了目標,並且開始了新的戰鬥。與之前聯手幹掉1號敵艦不一樣的是,這次,美軍的反擊來得更快,而且也更猛烈。
“蒙大拿”號在六點三十三分的時候就衝了出來,當時“俄亥俄”號正好開始右轉。“蒙大拿”上的第21特混艦隊司令官已經意識到,“俄亥俄”號是在為後面的戰艦吸引炮火,為他們爭取到投入戰鬥的時間,“蒙大拿”號也沒有浪費友艦的犧牲,在“俄亥俄”號承受著猛烈的打擊時,“蒙大拿”號一邊加速,一邊以最大的速度左轉,以拉開距離,同時好讓後面的兩艘戰列艦也衝出來。
在進行轉向的時候,“蒙大拿”號前部的兩座主炮炮塔也在同時旋轉,朝右舷方向對準了南面的六艘戰列艦。當時,“蒙大拿”號瞄準的是中間的4號艦,也就是“武漢”號,只是因為戰列艦轉向的速度影響到了炮手瞄準,所以在對方開火之前,“蒙大拿”號沒有急著還擊,而是準備在完成了轉向之後,集中首尾所有的十二門主炮一起開火,這樣能夠使炮擊密度提高一倍,命中敵艦的機會也就將增加一倍。
跟在“蒙大拿”號後面的“緬因”號是當時受損最輕微的一艘戰艦,其主瞄準儀還能夠正常工作,也就是說,可以又主瞄準儀為所有炮塔提供瞄準資料。不過,在近距離“格鬥”中,主瞄準儀與副瞄準儀的作用相差並不是很大,只有在遠距離炮戰的時候,主瞄準儀的精度才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實際上,在整個炮戰中,“緬因”號的主瞄準儀都沒有派上用場。
這艘戰列艦是在六點三十五分的時候衝出來的,與“蒙大拿”號的間隔距離大概是1200碼,也就是差不多4個艦體長度的距離。相對而言,在戰列艦炮戰中,這個距離太近了,即使是在密集編隊的炮戰中,戰列艦的距離也至少應該保持2000碼以上,這樣才能夠避免被敵人打偏了的炮彈命中,同時避免戰艦相互碰撞。可問題是,狹窄的海灣出口處哪裡有足夠的空間讓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