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情厚義,也夾雜著許多虛偽,虛心假意的成份。遠的不說,就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周圍人經歷的,那些禮尚往來大多是一些表面的文章,禮節性的應付,普通人是這樣,聖人也有這表現,戰國時的陽貨多次探望孔子,孔子總是躲著不想見他,但陽貨探望之後,他認為有來不往非禮也,為了逃避這個嫌疑,他也趁陽貨不在家時,去探望了陽貨一次,算是對陽貨的還禮,維護了自己君子的名聲。在普通人中間的交往,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在生活困難時,人們也要遵守禮尚往來的禮節,逢年過節要走親訪友,年年祝壽或者在平時看望病人,經常要帶一些禮物,要麼挎一個小籃,要麼拎一個布兜,裡面裝十幾個雞蛋和一兩斤掛麵;或者裝十幾個鏌頭和幾個肉饃;條件好的買二斤點心和一塊肥肉,探問了親友,看了病人,返回時被探問的人從來者的小籃裡拿出兩個或幾個雞蛋,或者拿出一把兩把掛麵一包點心,其餘的大部分還讓來訪者帶走,押回去的禮品越多表示主人的厚道,來訪者也十分滿意。回去後稱讚他大方。如果禮品留下的多了,返回去的少了,來訪者就會有說不出的滋味。即會減少探望的次數,又會在朋友看望自己時也照此辦理。這種來往方式叫禮節,而不是真正的友情。其實,這禮品輕重是物質條件決定的,人們一旦富有了,就不計較禮品的大小,押回來的多少,近些年來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也多了一些厚道,少了一些虛偽,人們在走親訪友時,禮品也重了許多,也往往是一次性禮品袋,帶的東西多少,全部留下,被訪的主人也不在拉拉扯扯的讓朋友帶走,好象雙方都有了真情。失掉了往日的虛偽,這是人情道德中的禮節,也是一種友誼。
這些人情禮節反映在官場上,卻有了不同的含義,過去經過磨難的同事,戰友、幾十年後仍然保持著兄弟般的友誼,因為他們曾在一起戰鬥,曾經共同經歷了人生的風雨磨難,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這友誼是建立在患難基礎之上的,從不計較禮物的大小與輕重,關心的是對方的健康,表現出來的是往來的次數。只要是在一起有過患難與共的歷史,就是永不衰敗的友情。我送一串辣椒,你送我一缸醬菜,雖然價值很輕,可友誼十分濃厚。來往中也不分地位的高低,權力的大小,私下的交往體現出來的是友誼,而不是權、錢、利的交易,後來有所不同了,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人們觀念的更新,一些人間的友誼也有了扭曲,友誼的天平也開始傾斜,友情的法碼也開始失衡。人們的交往也不是禮尚往來。成了程咬金的斧子,一面砍了,老百姓給有權有勢的送禮小官給大官送禮,成了一個時尚,只要有求於權勢。就要向有權勢的人送禮,往日的禮物變成了禮品,因為禮品是禮物的高層次,逐漸演化後,禮品也不禮品,變成了禮金,送禮的也會說,接禮的也會園。送禮的也會說,“不知道你家裡缺什麼,到處都是假貨,你看著買吧。”接禮的也不謙讓,要麼是“謝謝”要麼是不言,要麼說“是的,市場上沒有假貨就好了。”因為是下層給上層送禮,不存在禮尚往來。也因為上層人送禮的多,也沒有時間還禮,還是因為你有求於我,我無求於你。不需要還禮,所以禮品,禮物、禮金總是朝著一個方向流,流向上層。不是送禮的人自賤。是因為沒有這道程式,自己想辦的事就無法辦成,也不是接禮的人財黑,因為常年般接禮成了習慣,並習以為常。也沒有時間費口舌謙讓,所以也心安理得了。其實,除了親友間的往來外,誰也不願送禮,尤其是貴重的禮品和大量的禮金,誰樂意把自己的東西無償送給別人呢,送禮都是沒有辦法的事。儘管他說的娓娓動聽,來看看您,拜個年,我們是朋友自家人……等等,可心裡並沒有哪麼想,而是想,不是怕您,求您,誰給你個龜孫送禮。因為自己有所求,要調動工作,要安排兒女,要打贏官司,要提拔,要保位子,不得不送禮,接禮的人只所以無愧色也不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