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回京之後一直都低調得讓人摸不著頭腦。此刻聽到其坦陳讓王昌齡高適往西域去的另一大緣由;又面對這樣的邀約;他登時精神一振。
“固所願也;甘為中書驅策”
第一卷當時年少青衫薄 第六百八十六章 監考使
中書省的六位中書舍人中;一人判本省雜事;為閣老;一人知制誥;其餘四人知制敕。而除卻中書舍人的這些事務之外;身為朝堂有數的高官;他們還有另外更重要的職責;那就是押尚書六曹。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尚書省六部所上的大事奏案;均需管轄相應一部的中書舍人複審同奏;兩狀同時上宰相批可;這道奏疏才算是經過了正常的程式;可以上呈御前。至於那些小事;則是中書舍人和宰相同時批署。
正因為如此;中書舍人方才能夠和門下省有封駁之權的給事中相提並論;甚至隱隱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然;除此之外;中書舍人和給事中還有另外一件重要任務;那就是每年輪番擔任監考使。
京官的考課;由各司長官主持;外官的考課;在縣則由縣令主持;在州則由司功參軍主持;匯總之後按照遠近;在年底十月二十五日前到京城;十一月一日上殿——和各州貢士朝見的時間一模一樣。而在此之後;吏部考功司則會根據之前考課的結果;進行進一步的核定。考功郎中評定京官;考功員外郎評定外官;而為了避免舞弊;天子會親自選定兩位德高望重的京官擔任校考使;一人校考京官;一人校考外官;而中書舍人和給事中亦是各出兩人;擔任監考使。
大唐的考課是每年小考;每四年一次大考;今年正是大考之年;每個京官的考狀按照規矩;是在九月三十日之前校定完畢。但因為今年年底;天子又要從洛陽遷回長安;故而如今距離九月末還有三個多月;可既然要提早完成;各司主官已經預備了。剛剛升任中書舍人知制誥的杜士儀;就被中書令蕭嵩點為了監考使。
當蕭嵩當面問他;是想要監京官;還是監外官的時候;他幾乎想都不想便選擇了外官。
蕭嵩對此自是納悶不已:“只看考功司負責京官考的乃是考功郎中;就可知京官考選歷來重於外官。君禮你上任不久;正好可以藉助監京官考立威;緣何卻選擇外官?”
“相國;正因為我剛剛從外任回京;於如今在朝京官並不熟悉;所以這監考二字著實無從談起。反而我在外官任上;曾任過成都令;因茶引之事;足跡遍及江南;而後又先後在雲州和代州任長史;外官情弊瞭解更深。與其當個有名無實的京官監考使;不若一心一意監外官考。”
杜士儀說得坦然;蕭嵩聽到最後;也不得不認為杜士儀所言不差。然而;他更希望的是杜士儀能夠制衡一下一手把持吏部的裴光庭;於是想了想又和顏悅色地問道:“考課之事;從前你為縣令時;應該主持過;並不陌生。但此事畢竟事關重大;今年又是大考之年;你若是有什麼額外要求;儘管說就是。”
前日去拜會裴寬的時候;杜士儀就已經從裴寧這位兄長口中;得知了蕭嵩有意讓自己這個中書舍人去當監考使的事。一回京便經歷了生離死別;他本就心情不佳;再加上被人算計的惱怒;他在權衡再三找到突破口後;已經下定了決心要好好大於一場;因此蕭嵩此言無疑正中他下懷。
“相國既然垂詢;我有一個不情之請。因我第一次任監考使;能否許我入吏部調閱考簿;參看往年的考績?”
所謂考簿;就是記錄考績、考第的簿冊。考績、考第兩者謄錄在簿冊上入庫存檔;日後銓選和升遷時用作檢勘;素來都是儲存在吏部考功司;閒人不能調閱。蕭嵩原本面露難色;可一想到難得的好機會能夠動一動裴光庭的禁臠;他就嘿然笑道:“雖說不能把考簿調到中書省來;但讓你入庫去檢勘;應該並無問題。我這就行文裴相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