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此盛德兮,牽於俗而蕪穢。

上無所考此盛德兮,長離殃而愁苦。

帝告巫陽曰:‘有人在下,我欲輔之……’”

樂聲入耳,劉火宅先是眉頭一皺,這哪裡是什麼聶政刺韓王呀?

不過,感受著身體裡面二魂七魄空前的活躍與悸動,令他沒有出聲。

他不問,蘇輕恬倒是自行解釋了:“劉公子你既然想聽悲慼之聲,我相信這首招魂還要勝過聶政刺韓王。詞是屈子大夫之賦,曲調則是輕恬自填的……”

琴聲絲毫不停:

“去君之恆幹,何為乎四方些?

舍君之樂處,而離彼不祥些。

魂兮歸來!東方不可以託些。

長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十日代出,流金鑠石些。

彼皆習之,魂往必釋些。

歸來歸來!不可以託些……”

是啊!沒錯!如果能夠行動,劉火宅定要大力拍額!

有什麼經文,會比屈子大夫之《招魂》更貼近魂魄之本來?更切乎魂魄之迷茫流離?更透徹死後世界之森羅恐怖呢?

隨著蘇輕恬琴聲,劉火宅體中魂魄瘋狂的運轉起來。

不是絕陰魂,不是元嬰分魂,也不是散落離魄,完全是它自己的魂魄在悸動。

琴聲之中,它們不由自主分化為了成千上萬縷,就如同初生的樹木,新長的藤蘿一般,看起來雜亂,其實井然有序的巡著熟極的線路,滾滾向前。

劉火宅明白了靈脩的真諦,那便是借勢而為,不以氣息為死物,讓它們遵循的自己的道理,自由成長。

倘若不是聽了納蘭老怪天演經,他還不會明悟的這般快。

靈脩靈脩,就是領悟天地法則,掌握事物變化的終極規律,以獲得神通的存在。

所有法門都是相通的……

道生一,一就是意識,初知;

一生二,二就是熟悉,領會;

二生三,三便是順勢而為,不僅知道,而且開始能夠借用道之威能;

三生萬物,當對規則的理解到了極高程度,便就從心所欲,無往而不利了!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則說的就是對世界的認知了……

道德經認為世界是對立又彼此包容的兩面組成的,陰與陽,晴與陰,圓與缺,虛與實,柔與剛,張與馳……一切都循乎天道,不斷對峙不斷轉化著。

簡簡單單一句話,包含了結丹、元嬰以及元神的全部修煉過程,還有對天地法則的理解,這是老子的道。

納蘭老怪的道又不同,他的道極盡繁雜,包羅大千,是從紛亂的世間永珍中,抽取提煉出生存的至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天地萬物代代繁衍,環境在變化,世界在變化,萬物也在變化著……

變化並不意味著強大,並不意味著無敵於天地,只需一字,適,合適便能生存。

世界滿是豺狼,你做兔子,自然沒活路,你做青草,雖然柔弱,卻可安然無恙。

世間滿是兔子,你做青草自然不行了,但是化成樹木、化成有毒之物,化成浮萍……仍舊千千萬萬條路。

能夠流芳百世,令天劫都讓路的道,必是完整而合理的,雖不能說解釋了天地間的一切,至少代表了某個方向的真理。

但是……自己的道是什麼呢?

禪宗的放下、看破?顯然不對!

武當的信天應命?自己不是那樣的人。

逍遙的無為自治?仍舊……有那麼一些偏頗……

亦或者,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太複雜了,而且,自己修道也不僅僅是為了生存……

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