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文人,仿了一張唐寅的仕女圖,高價賣給一個鹽商,後來還到處炫耀自己的畫技高明,這些類似的故事便常常被文人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因此林如海絕對不允許自己的親戚直接出面做和鹽有關的生意,就是賈環,想進入文人圈,也不等著米下鍋,犯不著非要做個鹽商,以至於將來被人恥笑——哪家鋪子是誰的本錢,願意下力氣打聽,還是打聽得到的。

賈芸何等聰明,當下明白裡面另有乾坤了,又道:“其實要侄兒說,這鋪子不若先整頓一下慢慢謀幾個可靠的夥計,往後或是做南北異貨,或是做其他行當,再做打算。”

賈環一時也沒得別的主意,道:“那也不錯,左右往後店子你先就現有的做,其他的等我童子試完了另說。”

本朝童子試共考三場——一場明經,一場明法,再一場文學。明經明法不過是考對四書五經和本朝律令的掌握,大多是背記的內容,雖然考得內容多了些,八成以上到能考個合格的。只是在文學這一場上,卻是看靈氣及底蘊的,加上考官的好惡,十個落榜的,倒是有六個在這上面栽了跟頭。賈環早在年幼時,就把四書五經等背的滾瓜爛熟,文學上雖然一般,卻是跟寶玉、劉師兄相比,就算沒有船雲書院的關係,也不怕落榜。而且這些在應天府主考的考務官,往往很怕惹事。早早打聽了當地有才名有背景的文人子弟,務必讓他們能過,其他的再擇優錄取。

種種原因加起來,賈環沒有意外的透過了童子試,意外的是應天縣共錄取了99名童生,賈環居然只考到第18名。倒不是賈環自信,只是看在田江海的份上,尚且只落在十幾名,全國多少個府縣,看來來年的秋榜不名落孫山就不錯了。劉時謙看到師弟慚愧倒是有些於心不忍,道:“左右我們也不在意這些排名的。”

的確,即使考了第一名,在船雲書院也不夠看,“只是多少還是給師傅丟人了。”

“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你小小年紀,往後日子長著呢。”劉時謙卻是連連搖頭,還有另一句話他忍著沒說,那就是“左右師傅也不是看中你學問的。”船雲書院盛名如此,最不需要的就是出風頭了,寧可平平的,反而有利於長遠發展。田江海甚至寫信過來,道若是京城不便,賈環大可以晚考一輪會試。

“要說我們這一輪的頭一名,可真是俊俏得緊。”賈環自身對名次倒是沒有很看重,如今見師兄不責怪,自然放心的開始八卦,“聽說他也是湖州人,卻不知是不是師公門下?”

“昨兒才誇你伶俐呢!若是師公的弟子,哪至於現如今也沒見過。”劉時謙敲了一下他的頭,“人家俊不俊又關你什麼事?卻真是和你寶玉哥哥一個樣子了。”

“我哪裡和寶哥哥一般了?”賈環深深的後悔自己把寶玉愛美人的典故講給劉時謙聽,又忍不住抱怨道,“我無非是看他才高貌美,有可能是同一科的舉人,想打聽打聽,往後文會上也有個照應而已。”

好一番糾纏,劉師兄也只得無奈道:“你儘管放一萬個心,不出三日,他必然來這裡尋你說話的。”

到底不曾介紹那名王博的才子有何喜好,賈環心裡愈發好奇,讓長壽去打聽。長壽道:“要說這湖州王家,這幾代子孫極是出彩的,就最近五代,都出了20多個兩榜進士。王博的小叔父還是榜眼公呢,現在翰林院做講學。前科的探花郎,就是他的族兄。”

這就是傳說中的書香門第?賈環驚訝了。皇親貴族都算不得什麼稀奇的,像這種家裡進士如同韭菜一樣一茬一茬生長,滿打滿算,全國能有幾個這樣的家族?他決定了,無論劉師兄如何迴避,一定纏著他說新聞。

趙姨娘自然在第一時間知道了兒子考試順利的訊息,滿心鼓舞,伺候王夫人時腳都飄飄的。王夫人道:“真是小家子見識!一個童生什麼稀罕的?老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