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顧憲成對東林書院再熟悉不過了,他曾多次光臨書院,發思古之幽情。書院是北宋理學大師楊時所建,距今已四百餘年。楊時曾在此講學十四年,晚年隱居龜山,學者都稱他“龜山先生” 。他是程門四大弟子之一。相傳宋朝元佑八年,楊時到洛陽去見程頤,程頤正瞑目而坐,楊時侍立許久,等程頤發覺時,門外已雪深一尺,這就是廣為流傳的“程門立雪”的佳話,後楊時南歸時,程頤用眼睛看著它的背影,說:“我的學說要流傳到南邊了!”楊時的主要貢獻,是把理學傳播到南方,朱熹是他的再傳弟子。
書院之所以命名“東林” ,緣於楊時曾遊過廬山東林寺。他見那裡環境幽美,曾賦詩一首,題為《東林道上閒步》,下山後楊時途徑無錫東門,發現這裡溪水流淌古樹參天,頗似東林寺周圍環境,便留下來創辦了東林書院,講學傳道,一直到七十三歲。……顧憲成想起這些,不由地心潮起伏,楊時創辦東林書院,已近六旬,而眼下自己剛五十歲,正是知天命的年齡,此時不大展宏圖,步龜山先生後塵,做一番事業,還待何時 ?他想到這些,有些激動地對李三才說:“道甫,走 !我們一同去書院看看。”
書院舊址位於城東的弓溪旁,二人先來到書院門前的石牌坊下,仰看額上的題字,早已模糊不清。進了大門,只見一片破敗景象,斷垣殘壁野草叢生,剩水枯荷了無生氣。二人轉了一圈,來到了宋人修建的楊時祠堂,堂前有一副對聯,墨跡已暗淡無光,是頌揚龜山先生功績的,上聯是“載道而南揭理一分殊之旨十八年春風化雨” ,下聯是“奉神以祀萃仁至義盡之儒兩三朝威風祥麟” 。進了屋內,二人發現楊時像前香菸繚繞,供桌上擺放著一些時令瓜果,顧憲成告訴李三才,每逢春秋兩季,常有讀書人前來祭祀先生。顧李二人向楊時像行了禮,隨即走了出來。
在書院門口,顧憲成竟巧遇了過去的一個弟子,叫何棟如的。何二十七八歲,無錫人,是個新科進士,正準備出任湖廣襄陽府推官。推官是個小官,主管刑獄,顧憲成瞅見他一付血氣方剛的樣子,便關切地叮囑了他幾句:“眼下礦監稅使囂張 ,你新官上任,遇事要冷靜,千萬不可憑血性,多學學這位總督李大人!……”邊說便用手一指身旁的李三才。何棟如忙向李三才行禮,一臉恭敬的神情。臨別時,何對顧李說:“二位老師的教誨,弟子牢記心間。”
晚間,李三才就留宿在了顧憲成家。這一夜正是中秋佳節,朱夫人備下了月餅和菱角粥,吃過甜月餅與解膩的菱角白米粥後,顧李二人先是欣賞了一番清空中的明月,接著李三才對顧憲成說:“涇陽,你既有此志,重建東林書院,我必全力相助,如銀錢不夠,可直接到淮安找我。”
顧憲成笑了,說:“那是自然 !道甫,我有個設想,書院建好後,每年搞幾次講會,以文會友,聯絡一批有志於學問且品德端莊的人,就像滾雪球一樣,人多勢眾,對社會對朝廷會發生良好影響。”
李三才贊同地說:“你們吳地多君子,如能聯屬在一起,開天下風氣之先,確是件大盛事!”
之後,二人不約而同懷念起鄒元標與湯顯祖。顧憲成說:“南皋(鄒元標號),在家鄉吉水講學,名聲在外,我聽說朝內外,上疏請求重新起用他的,不下百篇。”
李三才說:“這倒是真事 !不過咱們這位皇上,不喜歡用舊人;我一直有個心願,想向皇上薦舉你們三人,你、儕鶴和南皋。”
顧憲成坦然一笑,說:“大可不必 ! 我現在活得挺自在。你看若士(湯顯祖號)自辭官後,活得興趣盎然,傳奇作品一本一本出,膾炙人口!”
李三才感慨地說:“若士越發與我們不同了!他推崇李贄的《焚書》,接受書中對孔孟的批評;他對程朱理學也不大買賬,他與主張‘理有者,情必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