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參嘗聞諸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宋儒邵子曰:“天何依?依乎地;地何附?附乎天。天地何所依附?自相依附。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氣。”程子曰:“據日景以三萬裡為中,若有窮,然有至一邊已及一萬五千裡,而天地之運蓋如初。然則中者亦時中耳。”又曰:“今人所定天體,只是且以眼定,視所極處不見,遂以為盡。然向曾有於海上見南極下有大星十,則今所見天體蓋未定。日月升降,不過三萬裡中,然而中國只到鄯善、沙車,已是一萬五千裡。若就彼觀日,尚只是三萬裡中也。伯淳在澤州,嘗三次食韭黃,始食懷州韭,次食澤州,次食幷州,則知數百里間,氣候已爭三月矣。若都以此差之,則須爭半歲。如是,則有在此冬至、在彼夏至者,只是一般為冬夏而已。”硃子天問注云:“天之形圓如彈丸,其運轉者亦無形質,但如勁風之旋。地則氣之渣滓聚成形質者,但以其束於勁風旋轉之中,故得以兀然浮空甚久而不墮耳。”西人謂地體渾圓,四面皆有人,冬夏互異,晝夜相反,與內經、戴記及宋儒之言若合符節。今以天週三百六十度徵之,南行二百里,則北極低一度;北行二百里,則北極高一度。東西當赤道下行二百里,則見月食之早晚亦差一度。其在赤道南北緯圈下行,雖廣狹不同,然莫不應乎渾象。則知地之大周皆三百六十度,東西南北皆周七萬二千里,以古尺八寸計之,則周九萬里;以圍三徑一率之,則徑三萬裡;亦與古三萬裡為中之說相符。然則地體渾圓,無疑義矣。距緯應大周裡數不同,為志其要。
赤道南北距緯東西每度相距裡數:
距緯一度,一百九十九里三百四十步;
距緯五度,一百九十九里八十步;
距緯十度,一百九十六里三百四十步;
距緯十五度,一百九十三里六十步;
距緯二十度,一百八十七里三百二十步;
距緯二十五度,一百八十一里八十步;
距緯三十度,一百七十三里六十步;
距緯三十五度,一百六十三里二百八十步;
距緯四十度,一百五十三里八十步;
距緯四十五度,一百四十一里一百二十步;
距緯五十度,一百二十八里二百步;
距緯五十五度,一百一十四里二百四十步;
距緯六十度,九十九里三百四十步;
距緯六十五度,八十四里二百步;
距緯七十度,六十八里一百四十步;
距緯七十五度,五十一里二百四十步;
距緯八十度,三十四里一百六十步;
距緯八十五度,一十七里八十步;
距緯八十九度,三里一百六十步。
裡差者,因人所居有南北東西之不同,則天頂地平亦異,可以計裡而定,故名裡差,其所關於仰觀甚鉅。蓋恆星之隱見,晝夜之永短,七曜之出沒,節氣之早晚,交食之深淺先後,莫不因之而各殊。惟得其所差之數,則各殊之故,皆可豫知,不致詫為失行而生飾說矣。新法算書所載各省北極高及東西偏度,大概據輿圖道里定之,多有未確。今以康熙年間實測各省及諸蒙古高度、偏度,並乾隆時憲所增省分,與回疆部落、兩金川土司等,晝夜永短,節氣早晚,推得高度、偏度備列焉。
北極高度:
京師高三十九度五十五分;
盛京高四十一度五十一分;
山西高三十七度五十三分三十秒;
朝鮮高三十七度三十九分十五秒;
山東高三十六度四十五分二十四秒;
河南高三十四度五十二分二十六秒;
陝西高三十四度十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