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附近,有一座滎陽城。滎陽城位於嵩山餘脈。城郊不遠,就有煤礦、白雲岩、石灰岩、黃鐵礦、鐵礦和大理石礦。礦藏分佈廣、規模大、品位均勻,且不同礦床常有伴生、共生等特點;開一個礦,可以同時採幾種不同種類的礦石,非常有經濟價值。187年五月,田潤派人在這裡建了個大型礦場,還建了一座磚窯、一座鐵器作坊。同一時間,黑山山脈裡面的南北道路全面建成。
第二卷 第74章 董卓進京
三國之亂,始於什麼?從故事的角度說,始於黃巾。從傳統的角度說,始於十常侍。一般來說,中國人骨子裡總是帶有一點反汙史不反皇帝的稟性,不太願意去思考皇帝有什麼樣的錯誤。
古代封建社會,天下不是老百姓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皇土。也就是家天下了。而且還是個人獨裁的家天下。一般開國皇帝多少都還是有點雄才大略的。開國皇帝需要建立政權,然後才能夠擁有個人權力。因而開國皇帝對於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多少都是花了心思的。
繼任的皇帝就不同了。政權一旦建立之後,就會有軍隊及差役進行維護和鞏固。個人權力則不同。有資格上位的,往往不止一人。於是乎,皇位繼承者首先就得拿出大部分精力去謀求最後的繼位。國家政權的鞏固與否,一點都不操心。
對於官員來講,有德、才兩個標準。對於皇位繼承人來講,最主要的,就是血統標準了。遇到個勵精圖治的人當皇帝,則天下太平。遇到個昏庸之輩,倒黴的就是天下百姓。
……
146年,外戚梁冀,毒死九歲的漢質帝,立十五歲的劉志即位,稱桓帝。哪知道,這個東漢的第十位皇帝卻是個白眼狼,一直都心懷不滿。表面上對梁冀挺好,實際上一就位就開始培植自己的力量。159年,桓帝聯合宦官單超等五人一舉殲滅了梁氏。五名宦官也因此而被封侯。
可以想象得到,桓帝,本來就是梁冀扶上去的。對梁冀不滿的朝臣,自然也就對桓帝不滿。桓帝沒辦法拉攏他們。而桓帝本來是要對付梁冀的,梁冀一派的朝臣,就更加不能倚仗了。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宦官,才值得信任。
單超等五人封侯,史稱“五侯”。這五人得勢之後,比外戚更加**。他們對百姓們敲詐勒索,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漢政權更加衰頹,國勢益弱。
漢桓帝后期,一批太學生看到朝政敗壞,便要求朝廷整肅宦官、改革政治。宦官們氣急敗壞,在166年,與德揚天下的司隸校尉李膺發生大規模衝突。桓帝大怒,下令逮捕替李膺請願的太學生兩百餘人。後來在太傅陳蕃、將軍竇武的反對下才勉強釋放了太學生,但是卻下旨禁錮終身,不得為官。這就是史稱的“黨錮之禍”。
……
靈帝劉宏,是東漢第十一位皇帝。168年繼位,當時只有十二歲。
漢桓帝留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社會。外戚躍躍欲試地準備統理朝政,宦官虎視眈眈地覬覦著皇權。漢靈帝即位時,漢王朝政治已經十分**了。天下旱災、水災、蝗災等災禍氾濫,四處怨聲載道,百姓民不聊生,國勢進一步衰落。再加上宦官與外戚奪權,最後宦官推翻外戚竇氏並軟禁竇太后,奪得了大權,又殺正義的太學生李膺、範謗等一百餘人,流放、關押八百多人。又造成第二次黨錮之禍。
昏庸荒淫的靈帝除了沉湎酒色以外,還一味寵幸宦官,尊張讓等人為“十常侍”。並常說:“張常侍乃我父,趙常侍乃我母”。宦官仗著皇帝的寵幸,胡作非為,對百姓勒索錢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可謂**到極點。
……
不要把所有的過錯都推給宦官。我們來看看靈帝本身,到底做了些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