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睡得極死。她隱約聽馬婆子說過,汲泉給她送的酒酒勁兒很大,每回喝完了酒都會睡得特別沉。

再如,秋夕居的一個灑掃媽媽回憶說,出事那天的傍晚,大家正忙著佈置靈堂的時候,她看見汲泉手裡拿著像是錘子的事物,從小書房院牆那邊走了過去,行色匆匆,表情十分惶急。

還有,在王氏病危那天的午後,便在傅珺心思慌亂地勘察花壇現場之時,她清楚地回憶起,等在院門外頭的汲泉,臉上有著不自然的憂懼之色。當時她以為汲泉是憂心王氏,但後來細想之下,那時的汲泉雖表情憂慮,可前額緊皺、嘴角緊繃,顯得十分不自然。

前額緊皺、嘴角緊繃,這兩樣都是表示憤怒的微表情。

主母病危,一個下僕可能會焦慮,也可能會擔憂,卻絕對不可能憤怒。除非,他發現或者是意識到自己被人利用,成了棋子,於是才會產生憤怒的情緒。

這些,都是傅珺後來才想到的。那時已經是事發後兩個月了,她是透過回憶,才確定了這一點。

而事情查到汲泉的身上,傅珺便已再無施展的餘地。

汲泉是傅庚的人,傅珺只要稍有動作,傅庚必會查知。傅珺無法繞過傅庚去繼續查案,她只能將這件事交予傅庚,由他繼續往下查。

在那封信的末尾,傅珺這樣寫道:

“在許多事件中,小人物往往能起到關鍵的作用,孃親之逝,從根本上說,便在於不曾防及這些小人物。汲泉是父親的長隨,女兒查到他的身上,已屬對父親不敬。然此人乃本案破點所在,須得細查。故女兒寫下此信,將所知悉數相告。女兒相信,父親一定能給女兒一個圓滿的答覆。”

而傅珺沒有寫在信裡的是,對於汲泉,她曾經有過動手的念頭。

她開啟了王氏留下的秘匣,對著那一排排的藥瓶,想象著將其中的某種藥物,灑在汲泉的飲食中的情景。

而最終,她卻沒有這樣做。

她掌握的證據不夠充分。她所掌握的全都是間接證據。沒有人親眼看見汲泉釘窗子,也沒有人看見汲泉將密室的鑰匙交給了旁人,更沒有人能夠證明汲泉與哪個女子過從甚密。

傅珺所擁有的,大部分僅僅只是她的推論。雖然她有九成的把握可以斷定,她的推論與事實十分接近,但是,那畢竟只是推斷,而並非事實。

更何況,就算證據充分,她應該也必須將之交由本地的司法機關,依律法處置,而非私下行刑。否則,她又與那些犯罪分子何異?

所以,她只有將所知的一切寫在信中,告知傅庚,並請求由這個比她更有能力、也更便於行動的成年人,來完成對此案的偵查工作。

傅珺深知,能夠查到汲泉的身上,於她而言已是極致。她的年齡、身份與性別,註定了她在此事上能夠施為的空間,只有這麼一點點。她甚至應該慶幸,至少她還有可以委託的物件,而這個人又恰巧是她的父親。她的直覺告訴她,傅庚一定能夠將此事徹查到底。

因此,那封信與其說是請求,不如說是委託。雖然傅珺明知道,為人子女者,在大漢朝這樣的時代,寫了這樣一封冰冷且毫無感情的信給父親,是極為不妥的。可是,她只能寫出這樣的信來。

她的怨與恨,還有不甘和委屈,只能透過這樣一封沒有抬頭亦無落款的信,傳達給她的父親。

在潛意識裡,她希望傅庚能懂得她的心情,也隱隱地希望著,能夠得到傅庚的寬慰與安撫,還有諒解和許諾。

然而,在來到姑蘇後的整整一個月間,她並未等到期待中的回信。

第137章

在傅珺前往姑蘇後不到半個月,傅庚便亦離開了京城。據說是聖上親下的旨意,著他領了個安撫儉事的名頭,又虛授了按察使之銜,帶著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