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還冷靜分析了幾個可能的對手,趙進的親密朋友他自然不敢奢望,但去掉這些親密朋友和差不多關係的親信之外,路易驚喜的注意到,自己的機會很大,最起碼在自己擅長的這塊,只有一個競爭者,就是趙進的妻弟徐厚生,可這個人的前途更大,和自己沒什麼競爭的關係。

打定主意的路易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他沒有隱藏那老麥和于山的功勞,反倒是主動在趙進面前誇獎,想要不知不覺的給對方造成我就是這邊管理者的印象。

趙進問起,路易回答,趙進看了眼于山,鐵匠于山回答說道:“有些法子就是一層紙,可不捅破了就是不知道,這豎起來鑄炮的法子當初小的們都覺得可笑,卻沒想到真的好用。”

“這就是請他們來的意義,他們的手藝比你們不如,可卻知道些你們不知道的法子。”趙進點評了句,又是開口問道:“現在能打多遠?”

“大步是四百二十多步”于山下意識回答說道,隨即在趙進的目光瞪視下低頭,差點就要跪下請罪。

這是趙進多次糾正的習慣,要用精確的度量衡單位,而不是這種泛指的數目,這一步兩步,身高不同步幅相差很多,幾百步的差距就更大,這差距的距離在戰場的某種情形下,很可能就會害了性命。

路易微笑著接上了話:“回進爺的話,是五百平尺左右。”

所謂精確的度量衡在大明也是沒有的,單單是尺寸就有十幾種說法,官家是營造尺、量地尺和裁衣尺,其他林林總總的尺碼還有許多,什麼牙行布尺、木尺、戶房尺等等,然後又因為製造的工藝粗陋,同一類相差也很大,趙進為了給徐州定下標準,曾經將徐州一州四縣和邳州以及歸德府幾縣官府的官尺拿來比較,同樣的尺子相差居然有一寸還多,讓人哭笑不得。

最後趙進選用的尺碼是各處量地尺的中間值,憑著印象和比較,這個量地尺大概是最接近現代尺碼的了。

(此段放在章節末尾:按照史料和文物,營造尺三十二厘米,量地尺三十二點七厘米,裁衣尺三十四厘米,再考慮到工藝的不精確,量地尺本就是中間值,所以選用)

趙進選用的這個尺寸本來就是通用的單位一種,用在工場之後,很快就開始在整個徐州流通,然後邳州、歸德府、宿州和清江浦那邊也開始使用,叫做“平尺”,也有人叫“徐州尺”。

徐州秤、徐州鬥和徐州尺一樣,很快就在南直隸的江北區域通行,甚至連山東和河南都有不少地方使用,大家信得過這準確,就和信趙進說話算數一樣。

外人相信是一回事,趙字營鑄造這個也是極為用心,出產量具每一套都要和最初的標準件比對,一有差錯就必須回爐重做,每一套上都有標號,在雲山行登記造冊,這些事要由王兆靖、如惠還有周學智三個人盯著,這個盯著不是個泛泛的說法,而是每一套製造出品的時候,必須要他們其中一人親自驗收,傳說還有內衛隊線人在裡面盯著。

徐州的集市和鹽市、以及清江大市上都有徐州量具,大宗交易的時候,都要用這個為準。

當然,除了徐州控制地面之外,其他各處為了盤剝方便,還是用老的量具尺寸,但只要不是官府下去收取賦稅,政法徭役、丈量田地,不是小民小戶的小買賣,而是有身家的有身份的富貴豪強互相交易的時候,已經預設要用這個徐州度量衡,不然的話,那就是心懷不軌之意,最起碼也是不那麼實誠。

真正牽扯到銀錢財貨方面,大家都不會含糊半點,可扭轉固有的觀念,卻不是一年半載能做到的,徐家的工場用這套東西好久,可還是很多人轉不過彎來,用的時候在用,時不時的卻會含糊過去。

自家的鐵匠掌握不熟,可外來的洋人卻知道用,說起來的確有些微妙。

“五百平尺?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