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人,與那些賣國賣主求榮的宋臣相比,其可算得是上不愧君父。下不負汴梁百姓的偉男子。
大家不敢指責太后,便把罪名加到了執行者李綱的頭上,不斷為張邦昌鳴冤,說他是屬於羊肉沒有吃到口。卻空惹了一身羶腥氣的倒黴鬼。生不逢時不說,又落得罵名千載,比奇冤還要冤上三分!
在康王府的推波助瀾下。朝廷上掀起一股倒相的風潮,而李綱更是義憤填膺。不斷為自己辯護,與人爭執。但是孤掌難鳴,陷入困頓之中。在這關鍵時刻,副相許景衡和御史中丞陳過廷等秦王系和一班傾向於他們的官員站出來支援李綱,而太后鄭紅梅一言九鼎支援了李綱,不但攬過了賜死張邦昌的功勞,還同意其的意見,命給兩名小官各升一級,以示褒獎。
鄭太后對李綱的信任,對其提出的意見也基本能採納,這讓李綱心情頗為激動,決心好好輔佐太后,重振國威,他拜謝過後奏道:“今日國勢,比之創業要更難。創業之主,乘興起之運,積小成大,易於成事。而今正當國勢萎靡不振之時,金人侵擾之後,士風怠惰,人心畏懼,府庫空虛,縣郡殘破,制度廢弛;而欲成中興之功,猶如大廈之傾倒,須一一修茸才得扶起。”
“然而材料稀少,所以尤難也!應不為群議所動搖,先做大事、急事,而徐圖小事。依臣之見,自古以來創業中興之主,莫過於漢高祖、漢光武、唐太宗,三人皆有英明之資。秦王有寬誠之德,仁厚而有容,果斷而不惑,能決大事、成大功,平定禍亂,開創太平,應早日立為君…”
百年大宋,到了二帝這一代,真是腐朽得不成個樣子了。那個京城在汴京的大宋,亡了固然可悲,但也有可喜之處,就是給了再造大宋一個好機會!李綱的這一番措置,也是體現了他的良苦用心,他真是把秦王看成是漢光武帝那樣的中興人物了,意在重建一個強盛的大宋。
鄭太后聽完當然是聖心大悅,但是她知道現在還欠火候,便不露聲色的以二帝尚在,金軍未退,秦王是否即位,那是大事,不能由她獨斷,待二帝脫險後再議。現在,所有關於強國的建設措施,都要一項一項的來。
“人主最大的事,在於兼聽廣視,使下情得以上通。今日艱難之際,四方的好事壞事,每日都有想報上來的。士民願為國家出主意的也多。可是檢鼓院仍未設定,這就不是把通下情看成當務之急了!”太后一番話,更讓李綱覺得太后為人公正,不為私利,而是站在整個國家的角度上考慮問題,於是他奏道。
鄭紅梅當然知道這種制度的利弊,好處是可以聽取民聲,但是也往往會被人利用,作為打擊政敵利器,現在朝中雖經整頓,但是尚有當時支援康王的人混跡朝中,秦王勢力並不佔據優勢,用好了就是件清洗異黨的利器。便準其奏,傳旨在宮門外設定了“登聞鼓”。
李綱立刻依旨安排了官員值班。又設定了兩名“看詳官”,負責拆讀上訪信件和建議書,如有可實行的建議,就要呈交皇上批閱。他還規定,在三省的門口設立收發室,可以接受百姓申冤的狀詞。
於是一批人又被清除,其中有宣撫副使折彥質、陝西制置使錢蓋等人,都是金軍一來,就嚇得逃奔川峽、湖北和江南等後方去了。簡直不成體統。還借這個機會對金軍入寇時表現不同的地方官及將領,做了甄別清理。金軍入侵時。官員中有以死固守的,也有賊未至而先逃的。都分別給予褒貶,以明功罪。於是肅奸清庸之火又燒向了地方…
自己的建議一再得到了太后的支援,李綱是幹勁沖天,再接再厲,解決了當務之急,又提出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把金人再次入侵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方法不是委曲求全,過去以忍讓換和平的教訓太深刻了。所以他提出,要料理河北、河東。不能因為名義上割讓出去了,就不管了。
河北、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