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始祖,東漢《說文解字》中解釋“酒”字的條目中有杜康作秫酒的說法,杜康就是夏王相的兒子,就是歷史上的“少康中興”故事中少康,所以說杜康是夏朝的人,生活在公元前2100年,可見如果說是杜康發明的釀酒,那釀酒在中國就有4200多年的歷史了。
傳說中杜康是在無意間將剩飯和曲粉扔進老桑樹的樹洞裡與水融合後,日久天長便由飯曲發酵變成了酒,先人們有了酒後,就要喝它,可是用什麼來盛酒呢?人們又發明了許多酒具以及專門飲料的酒館,酒具包括天然材料酒器,如木竹製品曾角等,陶瓷酒器、青銅製酒器、漆制酒器、瓷器酒器、玉器、水晶製品、金銀酒器、錫制酒器、景泰藍酒器、玻璃酒器、鋁製罐、不鏽鋼飲酒器等。
酒器用途來講大致可分三類,即盛酒之器溫酒之器及飲酒之器,更可貴的是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時期,已出現了形狀類似於後世酒器的陶器,如裴李崗文化時期的陶器。
遠古酒具的特點是古樸自然曲雅常就地取材,而青銅酒器是在夏朝時就有的,後隨著各個朝代的更替,酒器一直髮展下來,直到今天人們用的不同的酒器。
例如現代人們喝酒時用的酒懷,就有不同的講究,長型圓腳杯用於紅葡萄酒,而半圓高腳杯用於白酒等。
在古代時酒店都要樹“酒旗”以招顧客來,標幟別具一格,酒樓閣樓的山楣多有騷人墨客所題之“匾對”,詩文諡其間,與酒店樓閣相映成趣的還有古人留下的“壁題”各顯文采,而酒及酒店常常與英雄好漢分不開的,例如在《水滸》中好漢武松乘醉以“五環步鴛鴦腳”踢翻蔣門神的故事,就是發生在孟州邊快活林酒店,在這兒武松是用正義及功夫題了意呀!
少林寺前的酒館也有聯:‘四大皆空,坐片刻無分你我,兩頭是路,喝幾杯各自東西’,至於陸放翁淳熙四年給成都一酒樓的題壁《樓上醉書》中的:‘酒酣博為齊歡娛,信手梟盧喝成採,’更是讓人讀了蕩氣迴腸。
從古到今,人們飲酒想起詩賦詩又想起酒,所謂詩中有酒酒中有詩,詩人艾青把詩酒交融,比喻為詩酒聯煙源遠流長,而詩人賀敬之把詩酒交融譽為詩情如酒,酒意如詩,因中國的酒起源於遠古時期的農耕社會,而詩大約也產生於這一時期。
古代帝王祭祀山川祖宗和舉行朝廷大典,都要向神靈供奉美酒並頌詩高歌,在《詩經》的305首詩篇中就有44首與酒有關,每首都是詩酒相配香音天籟,至於後來的荊軻刺秦王酒酣辭行而歌的《易水》,劉邦甫定天下宴飲即醉而唱《大風》等,亦都是千古絕響。
唐朝帝國的強大使李白與杜甫對酒豪飲佳篇大出,從而成為中國詩壇盛極一時的“雙子星”,至宋朝時,大量的詞人又以詞的方式對酒作出了酷愛,范仲淹的:“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晏殊的:“一曲新詞酒一杯”,柳永的:“歸來中夜酒醺醺”,歐陽修的:“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蘇軾的:“酒酣胸袒尚開張”,李清照的:“東籬把酒黃昏後,險韻詩成,扶頭酒醒,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風來急”,至於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更是千古絕唱。
同樣酒與書畫亦是相關相連的,所謂醉書丹青驚龍蛇,在中國繪畫史上記載著數萬位名畫家喜豪飲者亦不乏其人,如在唐代有畫聖頭銜的吳道子及有三絕之稱的鄭虔,再如後面的蘇軾、唐伯虎、鄭板橋、黃慎等人。
酒在中國戲曲中是不可缺少的構成因素,飲酒在戲曲中與吃飯幾乎是同義詞,例如《鴻門宴》、《群臣宴》、《功臣宴》等劇,較有代表性的便是京劇《貴妃醉酒》了,在整個劇中酒是貫穿全劇的主要情節,至於《霸王別姬》劇中的酒,則是表達了項羽與虞姬在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