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人生雖然換了一條賽道,但新賽道上的風景也很美呀。

她雖然不能再走上花劍比賽的賽場,可花劍的精神一直種在她的心裡,未來也將成為她職業生涯的一部分。

班主任文老師和鍾爸爸眼神複雜地看著這個小姑娘,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她身上居然有這麼一段故事。

楊爸爸看著女兒執拗的雙眼,還想再說什麼,可這時卻從旁邊衝過來一個人影,打斷了他的話。

王記者滿臉激動,雙手扶著楊心躍的肩膀,急切地問:「小妹妹,剛剛你爸爸說的那件事情,是不是發生在前年的九月份?在xx區的xx小區,下午四五點鐘的時候?」

楊心躍被他激動的模樣嚇了一跳,磕巴著回答:「是、是啊?您怎麼知道?」

王記者在民生線奮鬥了這麼多年,寫過數不清的新聞報導,可是沒有一條新聞能讓他如此激動!他有種預感,只要他用心把這條新聞前前後後的線全部挖出來,那今年的新聞獎,絕對有他一個位置!

楊心躍萬萬沒想到,她居然稀里糊塗的「紅」了!

她面前攤開了一份《燕京晚報》,它用了半個版的篇幅報導了她的無畏事跡,題目頗有些標題黨——《從天才擊劍運動員到應屆高考生,她在兩次見義勇為之後的生活》。

這篇新聞報導被多家雜誌媒體爭相轉載,在網上也引起了巨大轟動。幸虧這篇新聞用的是化名,否則楊心躍絕對要被絡繹不絕的採訪電話打擾到。

鍾可問她成為名人有什麼感受,楊心躍支吾半天,暈乎乎回答:「你掐我一下吧,我現在都覺得是在做夢……」

鍾可哪裡捨得使勁,手指輕飄飄的在她臉頰上捏過,換來她的一句感嘆:「……不疼,果然是在做夢。」

鍾可:「……」

事情還要從一年半以前說起。

十七歲的楊心躍在回家的路上,偶然救下了一個從四樓陽臺跌落的小孩子。當時情況緊急,楊心躍想都沒想的就沖了上去,接住了他。

那小男孩被養的白白胖胖,從十米的高空墜落,巨大的重力加速度的加成下,楊心躍的右臂瞬間被砸到骨折。

劇痛傳來,楊心躍完全不知道自己怎麼會有那麼強的意志力忍住痛苦。

孩子受到驚嚇,大哭不止。保安、其他居民、姍姍來遲的家長一窩蜂的圍上來,當家長安撫好孩子,想要好好謝謝出手相救的小姑娘時,才發現那位神秘的小英雄已經不見了蹤影。

楊心躍在受傷後,第一時間打車去了醫院,x光片洗出來,肱骨關節粉碎性骨折,並伴隨韌帶重度撕裂。

當時楊心躍的手肘已經完全腫大,漲得通紅髮亮,足有左臂的兩倍大,疼得她全身顫抖。她在爸媽和教練的陪同下,立即轉院去了市裡最好的運動醫學科,在那裡接受了手術。

可惜她受傷太過嚴重,即使那位醫生已經是全燕京市最優秀的運動醫學專家,可他也無法讓楊心躍百分之百的康復。

作為一個右手持劍的擊劍運動員,手臂的穩定性至關重要。楊心躍在躺上手術臺的那一刻就清楚的知道,恐怕她此生再也無法走上賽場了。

之後的兩個月,楊心躍先是忙於痛苦的復健,緊接著爸媽陪她輾轉滬市粵市的運動醫學科,她的教練甚至求了老朋友,把國家隊的隊醫請過來給她看手臂——但最終的結果只有一個:楊心躍的身體狀況,無法再支援高強度的體育比賽。

「怎麼會呢?!!」一手把她培養起來的教練完全無法接受這個噩耗,他絕望地拽著醫生的袖子,懇求他再仔細檢查一遍,「不行啊醫生,她不能失去花劍啊!她是我見過的最有天賦也是最努力的選手,她下個月就要進國青隊了!!她可以去拿國家冠軍,去拿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