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8次前往泰山。

唐宋之時,禮儀更加完備,唐玄宗李隆基也曾“封祀岱嶽,謝成於天”,一改以前帝王封禪誥文秘而不傳的規則,並說明本次是為天下蒼生祈福,於是將此次的封禪誥文宣告於天下;宋真宗封禪泰山之時,yù借天意來威懾外敵,故導演了一幕“天書由天而降”的鬧劇,自此之後,帝王泰山封禪的歷史也就嘎然而止。

封禪儀式在中嶽嵩山和東嶽泰山中都曾舉行過,但以泰山的次數多且影響大而出名,自秦皇開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禪泰山,較為著名的封禪有:

秦始皇封禪泰山,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

漢武帝封禪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掃除邊患;

唐玄宗封禪泰山,開元盛世,國力昌盛,且一改封禪誥文秘而不傳的規則;

宋真宗封禪泰山,導演了一幕“天書從天而降”的鬧劇。

從明朝開始,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號,此後,明清兩朝將原來的封禪改為了祭祀。

雖然到宋朝之後不再進行封禪,但崇拜活動卻進一步擴大,黎民百姓無不知神山泰山。

………【梁父】………

梁父山,位於徂徠山東南麓。109國道從山下透過。海拔300米,山勢峭拔險峻。因山巔刻經巨石狀如坐佛,故又稱“映佛山”。據史籍記載,上古至秦漢時期歷代帝王君主封泰山必禪梁父,有“地神”之稱。因此梁父山在華夏古代文明史上zhan有重要的地位。《史記#8226;封禪書》曰:“封泰山禪梁父者有七十二家”。秦始皇於二十八年,漢武帝於西漢元封元年、光武帝劉秀於建武三十二年,均登封泰山又降禪梁父。孔子登梁父,作《邱陵歌》喻推行仁道的艱難。東漢張衡以《梁父吟》喻仕途險惡,諸葛圭曾任梁父尉,諸葛亮隨父宦遊,好為《梁父吟》。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創作小說也借用《梁父吟》這一佳題為篇名。因此,梁父山有著濃厚的文化和宗教sè彩,為一座歷史名山。

'北齊刻經'刻於北齊武平元年(570年),由北齊梁父縣令王子椿所刻。大般若經石高1。8米,寬2。4米,正面刻經文,《般若波羅密經》刻石在梁父山巔,刻石高約8米,寬5米,狀如巨佛端坐。梁父山刻經筆法古樸,筆畫俊厚,氣韻高逸,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與泰山經石峪、鄒城鐵山、汶上水牛洞齊名,為山東北朝四大刻經之一,其書法藝術飲譽海內外。

'柳下惠墓'孟子將柳下惠與孔子並提稱“聖之和者也”故又稱“和聖墓”,柳下惠為魯國重臣,法不避貴,三次遭罷黜,終不背離魯國。“坐懷不亂”的故事更是有口皆碑。“和聖墓”歷代多有有識之士修葺之舉,1992年臺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毛鑄倫先生捐資將“和聖墓”修葺一新。建有石坊一座,石碑亭二座。與和聖墓隔柴汶河相望,有和聖故里,柳下祠堂遺址,柳下書堂碑刻。今西柳群眾投資百萬元恢復了和聖祠,以緬懷這位先賢。

'隱仙觀'在溪東岸坐北面南依山勢疊築而就。前為“玉皇閣”分上下兩層,單簷硬山前廊式結構,下有石砌門,額題“金闕宮”,門前有千年銀杏雙挺。後為三清殿,西側前有呂祖殿,後為“六逸堂”。匾額“筱洞天”。觀內有清康熙五十三年趙國麟撰書《徂徠礤石峪瞻田碑》,乾隆二十四年成城《遊徂徠山記碑》及嘉慶十六年蔣大慶《重修樓閣殿宇碑》等碑碣。溪內又有“徂徠第一”、“竹溪”、“湍激”、“玄甫”、“仙閭靈府”、“壁立千仞”等題刻。

隱仙觀東側嶺北為“煉丹石屋”,有天然石洞、石門、石床、石枕、石鼎、石灶等,傳為於元虛煉丹處。趙國麟題“煉丹爐”。

'光華寺'該寺始建於後魏至隋而有光化寺之名。北宋楨?v之亂,殿宇堂廡盡為灰燼。蒙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