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黃勝給在職的工匠們打賞不說明了幾兩銀子,因為他不是具體負責人,不知道他們的貢獻大小,大家都拿一樣多的賞賜反而不公平。
而每個人的貢獻在他們的工錢裡會得到體現,因此打賞六個月工錢反而拉開了差距,普通設計師如果得到十八兩賞銀,大師傅應該有四十八兩,趙時敏會得到九十六兩。
黃勝看了這三艘戰船的圖紙,它們的個頭和火力已經接近崇禎十年英國下水的“海上君王號”“海上主權號”戰列艦,那兩艘英國戰列艦造價超過四萬英磅一艘。
按照大概比值,四萬英鎊此時大約價值在十二到十五兩白銀之間,但是黃家戰列艦由於太多部位設計包裹鎳白銅薄板,又增加了水密艙,主副桅都是採用分段鍛接、鉚接有縫鍍錫鋼管豎立,驅動艙從螺旋槳到水下船體都是鎳白銅結構。
因此造價可能需要二十到三十萬兩白銀,還好黃家多層複合炮管的鑄鋼火炮已經量產成本可控,質量上乘。
相對於同時期鑄鐵、鑄銅火炮價效比提高太多,同樣口徑的滑膛炮,黃家火炮射程和射速優勢提高不少於一成,因為黃家使用了顆粒火藥和絲綢定裝火藥包。
黃家已經全盤吸收了西方的軟帆技術,多了黃家獨有的螺旋槳驅動,應該會更加強大。
這是黃家水手不斷學習和研究的結果,黃家解救、俘虜了超過五百西洋蓋倫船的水手,透過讓他們幹一年的苦力後再選拔經驗豐富技術好的水手重操舊業。
許多西洋水手都主動爭取獲得自由人身份,爭取拿到基本餉銀二兩,他們紛紛競爭上崗。
他們自然不藏著掖著,拿起看家本領操縱黃家現有的蓋倫船,還有西洋許多水手要求不同型號的角帆、滑輪、絞索,很快就被善於學習的漢人水手掌握了所有的西方航海技術。
東、西方技術在黃家體系碰撞了,產生出無數思想火花,貌似複雜的帆索體系能夠讓蓋倫船逆風航行的荷蘭人專利技術被黃家獲取,黃家水手操典也就應運而生成為了最全面的航海教科書。
這三艘中型戰列艦的設計沒有拋棄中國船特有的硬帆,硬帆比較重,升帆難是它的缺點,但是落帆容易同樣是它的優點。
軟硬帆結合的設計使得在忽然遭遇猛烈側風襲擊時,可以迅速落下三面巨大的主硬帆,使得受風面積立刻可以減少四成,減少了被颶風吹翻戰列艦的可能性。
設計畢竟是在紙面上,雖然設計師已經竭盡所能,但是最後結果如何還要看試航效果,趙時敏他們為了船體平穩已經充分考慮了降低重心,成為廢品的可能性不存在。
是不是成為經典設計就不得而知嘍!一年後見分曉。
第三百六十八章: 不臣之心
遠航南海三個多月的黃明道帶著船隊安全返航,由於這一次的航線都是沿著近海一站一站前進根本沒有遇到像樣的海盜,也就沒有太多戰鬥機會。
沿途搶了十幾艘商船根本沒有遭遇抵抗,黃家戰士沒有傷亡。
這些大部分是海上馬車伕荷蘭人建造沒有武力值完全靠速度優勢航海的商船。
此前,典型的歐洲商船都建造有可以架設火炮的平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防止海盜襲擊。荷蘭人第一個冒險建造出了一種僅能運送貨物而不可裝置火炮的商船。
這樣做的代價是,每一次航行都變成了充滿風險的命運賭博,但它的好處是造船的成本低,價格只有英國船隻的一半,於是,貨物的運費也低。
即使這樣,荷蘭人還不滿足,為了能獲得儘可能多的利潤,他們又在船隻上加上了一種特殊的設計。
它的設計很獨特,貨船肚子很大,所以船身很大很圓。而甲板很小。這樣的做法是因為,在斯堪的納維亞,船所繳納的稅取決於甲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