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馬西莫、馬格斯,他如果一定要賣中餐,那也是不能隨意抬價的。

簡單的說,他抬了,同是三星的龍景軒抬不抬?龍景軒附近的沒星但味道不差的抬不抬?內地的抬不抬?

抬了誰買賬?

這都是要一點點來謀算的,必須最底層的基礎夠牢固了,金字塔的頂端才可能夠高。

中餐基礎是什麼?就是米飯、麵條、包子、餃子、粉。

而增加基礎厚度,一則是用好料,譬如唐海直接用斐濟最著名的那品牌飲用水,隔壁小王做飯必定用的那個相當於特供的,大米唐海用的是稻花香2號,鍋子用德產幾萬一個的……做出來的米飯就算唐海賣50一碗,大把人吃。

一個是增加工序,最好是增加人力的工序。比如特別到哪裡運好水,沒有備長炭也可以用別的比較優質的碳丟進去靜置一天,洗米的時候次數少點,抓米力度少少大點,煮的工藝也講究一些,比如唐海的先煮後蒸工藝。這樣即使材料不是頂級的,吃起來肯定口感不同。

兩者適當程度的結合,然後必須給食客看到製作的過程。

林林種種下來,做的數量肯定是不如用機器的多,但因為投入了大量成本,味道又好,安全性又高,競爭力也就上去了。

唐海是反對大批次出產的,現在哪怕挪威、冰島,也還沒到可以全面機械化的地步,一升油等於100個人工,手藝人怎麼活?在收入分配和福利分配問題沒搞好之前,機械化太嚴重是會傷國本的。

而且機械做菜也確實還不夠好。

3月1日之後,歐洲這邊漸漸興起了一股奇怪的風氣。

首先是從瑞典傳來的中餐風潮,也不是什麼名貴的東西,就是簡單的米飯、包子、餃子、面、粉,五大類,進行了大改進。

要說米飯餃子之類的全球哪裡都有,但中國風還是看得出來的。

以前這些東西哪裡都有,但這一次不一樣,首先用料開始講究,一改惡性競爭導致劣幣逐良幣之風,二是全套東西開始變得透明起來,開始走“明星風”。

接著又過了幾天,一些明星中餐館又發生了改變,往時候大家還是想著大抵是“漢堡王”的風格,用量大來拉攏客源,但慢慢的開始嘗試做精細,比如原先是主打大肉包的,可能就慢慢變成主打更耗人工的小籠包。

一股春風從瑞典吹向整個歐洲,很溫和,很緩慢,但卻是一種復甦之風。

要在一個地區混得開,得要了解當地人的三觀。歐洲一些中產階級,比較重視食材的產地,以及重視人力投入、是否划算等等。

唐海這一次的舉動,其實還是走出口轉內銷的做法,用優質、精品、大人力,打算潛意識的影響歐美中餐中低層的“明星餐廳”,然後國內明星餐廳會自己跟著學,次一級的餐廳又會跟著學。

這一過程初期開展挺順利,後期不知道,但唐海隱隱感覺到了一股時來天地皆同力的感覺,以往他強是強,但諸多料理手段是歐美或日系的處理方式,一來就他一個人賺錢,別人眼紅,二來帶不起勢頭。

這一次,唐海算是慢慢體會到了盧布松和法菜,甚至是法國完美結合,馬西莫和義大利完美結合的力量,這是一種超脫於技藝之外的神力。

三月中旬。

義大利,羅馬。

義大利人是傳奇的,也是浪漫的。

羅馬,這是一座擁有2500年曆史的城市,被人們稱為“永恆之城”。這裡也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終點,在古時候,人們把羅馬稱呼為“大秦”。

3200多座博物館、10萬座大小教堂、5萬座歷史建築物,小小的義大利居然是聯合國確認的世界文化遺產保留最多的國家……

唐海在瑞典宣傳了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