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當飯吃是可以吃到吐的,米飯不會吃膩,土豆會吃膩,而且土豆的存放時間很長,可以放著,一年一年的輪著來反而可以保持新鮮感,不至於吃膩吃吐,只有當發生重大災荒的年份,朝廷才會下達以沃土種植土豆度過災荒的指令,尋常年份沃土種植稻米,只有少部分朝廷專門定下的沃土地區種植土豆,以備不時之需。
不過或許是大唐的運道已經來了,從貞觀四年開始到貞觀六年,連著三年風調雨順,連年大豐收,如今高產作物已經擴充套件到了關中平原大部分地區和華東華南部分地區,江南地區也開始種植稻米,而就實際產量得出結論,江南的土地和氣候更適合稻米的種植,而且可以種植兩次,越往南種植的次數越多,生長週期越短,這下子就讓朝廷對江南起了心思,關中本位國策開始動搖。
不久之後,房玄齡和杜如晦聯袂遞上一份《江南疏》,引發了朝堂對於是否開發江南的大爭論,吵得那叫一個天翻地覆,主張開發江南的一派和主張關中本位和北方重要論的一派日日爭吵,就差擼起袖子幹仗了,一如地方州縣爭奪勞動改造普及優先權的時候一樣,那叫一個激烈啊!
因為農為國家之本,農業生產的產量關乎到戰爭能否發動。因此軍方大佬們也沒有袖手旁觀,這段時間以來參謀本部的設立和對整個大唐周邊形勢的分析工作佔據了軍方大佬們的絕大部分時間,一時間朝堂上幾乎完全沒有武將存在,完全就是一群文臣在那裡吵吵鬧鬧,爭論國策,武將和文職參謀都集中在參謀本部研討未來戰爭的可能發生地點和設防,到處勘察地形,製作沙盤,爭論戰爭發生地點,對於政務的興趣大大降低了。
對此李二陛下覺得很好。軍政分離有一個良好的開始。只要堅持下去,過個幾代,這就會是定論,文臣治國。武將打仗。兩不相干。軍政分開,這是一個政權穩定和成熟的標誌,李二陛下兩邊都逛逛。保持存在感和影響力。
然而對於農業生產這樣巨大的問題,武將和參謀人員不能袖手旁觀了。一群人以參謀總部的名義參與到這場爭論裡面來,拿出幾個月來的研究報告指出大唐周邊的形式惡劣,需要大量的糧食儲備以備不時之需,而目前關中和華北等地的糧食產量並不能支援兩場以上的大型戰爭,但這又是必須的,所以從軍事角度上來說,他們支援開發江南的論調。
於是主張開發江南派佔據了上風,又有房玄齡和杜如晦這一對左右僕射極力推動,李二陛下終於下定決心,開發江南!
開發江南的第一步,就是要在江南設立一個代表性的政治中心,就好像洛陽之於長安一樣,每年李二陛下都會抽出一段時間住在洛陽處理政務,表達洛陽作為陪都的重要性,而如今既然要開發江南,就要做出表態,在江南設立一個和洛陽一樣地位的政治中心,並且派遣高官大將重兵屯駐,以示開發江南之決心。
對於此,朝堂上也展開了激烈爭論,主要的爭議就集中在到底是選擇在揚州金陵還是荊州襄陽,還有幾個人覺得應該在益州成都設立,直接被無視了,尼瑪成都那個地兒雖然是大城市,可是交通實在不便利,你要讓皇帝去一次成都就來一回生死時速嗎?
所以交通便利、地處平原、經濟相對繁榮、人口相對眾多的金陵以及襄陽就成為了候選城市,選擇金陵的原因就是這裡被很多朝代當做首都,很是繁華,有先天優勢,而襄陽則相對落後;選擇襄陽的原因就是這裡是古之重鎮,北接司隸,南鄰荊襄九郡,處於全大唐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象徵意義強,而金陵乃是金粉之地,靡靡之音不絕於耳,怎能做大唐陪都?
最後爭論的結果就是襄陽不僅僅是江南大城市,更是戰略要衝,戰略地位重要,相對於金陵的靡靡之音,襄陽的戰爭象徵比較濃厚,可以說襄陽是堅強的江南漢子象徵,而金陵則是柔軟的江南女子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