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了1967年東段邊境保衛戰的基層指戰員們…那些揮舞著戰刀“嗷嗷叫”前來馳援的老兵方隊我們看到了我軍力拔山兮氣蓋世,驚天地兮泣鬼神的英雄群體形象!

他們是那麼可親可近,讀者說:“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根本忘記這是一部小說,感覺一切都是那樣真實”

因為信念,因為他們有一種追求!因為有一隻可愛鳥,始終在引路,引領著靈魂的朝聖!因為紅夜鶯,就是我軍偉大靈魂的象徵!

後記 … 英雄的意義

英雄的意義

英雄的人類學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早期的生存鬥爭,伴隨著人類的起源。世界各地關於人類起源的傳說,無不伴隨英雄的頌歌。目前已知蘇美爾Sumer文明,整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最早、同時也是全世界最早產生的文明,蘇美爾文《黑暗頌》是人類早期英雄征服自然的傳說,印度也有超過3000年以前的古文明傳說,講述生活在中亞地區古代人類與外星異族戰爭,實際上是與太陽族(自然環境)抗爭早期的英雄都有半人半神的性質,產生於公元前9至8世紀、最古老史詩——歐洲文學史上最早重要作品的荷馬史詩、歐洲中世紀金毛羊的傳說和《尼伯龍根的指環》等;在中國,有關盤古開闢、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記載,莫不如此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社會的內涵擴大,英雄又被賦予許多社會學的涵義,如國家統一、異族征服、抵抗侵略等,所以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岳飛到了當代,英雄的內涵又有擴大,如我們今天稱科技界的驕子,教育界的精英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人物,等等。

英雄的生理、心理基礎,大概不外乎出於人類的雄性基因、雄性激素、征服欲、戀父情結等。如同人們的愛祖國的心理來自於亙古的戀母情結一樣,熱愛英雄的情結幾乎伴隨人類文明而生,伴隨著人類的自我認識、覺醒,是人類意識的某種最高產物。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貝多芬(1770…1827)在18世紀創作了英雄交響曲,英雄主題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得到各種文明手段的闡釋和宣傳,並且在歐洲,在基督英雄內涵的鼓舞下,從文藝復興開始,伴隨著資本主義的上升發展,英雄的內涵得到合理性的擴充套件,被賦予理性、仁慈、昂揚、向上、文明、文化、教育、啟蒙等等特性,換句話說,新的時代特性,並被賦予神性。

不可能想象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英雄,沒有英雄的天空是黯淡的,黑暗的,沒有英雄主義的民族的心理,是敗亡的沼澤,是地獄。

英雄是民族的臉,心臟、靈魂,或者,就是民族本身。

英雄一定是長久地打動了民族的心的,不是轉瞬即逝的,不是每天隨意可以更換的商業標籤,是固本張源的,是和人——這個社會的主體,生活在一起的,是一個完整的作品。

在文明的有語言文字的人類社會里,英雄活在他們所由創造的文學藝術作品裡,活在上層建築精神領域的意識形態中。

我不能不悲哀地看到,在我國當代意識、精神的天空裡,在沒有英雄的陽光穿透的、文學籠罩的黑暗下,我正生活在痛苦的陰森地獄中。

後記 … 關於英雄小說

關於英雄小說

英雄是實踐的產物,也是藝術家的創造。戰爭題材的英雄創作,是英雄主義的樂園。在前蘇聯,十月革命和二次世界大戰蘇聯戰場都是英雄創造的最好土壤,圍繞這些事件,蘇聯文學家、藝術家創造了無數的英雄典型、作品。在我國,長征,首先是一部偉大的英雄史詩。自辛亥革命以來,百年動盪,海內沸騰;日寇入侵,國共內戰,正“國家有難,四海悲歌”,山河罹難,百姓塗炭,多少英雄奮起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