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擇些均勻通直的青岡樹,砍了來修去枝椏;哦,你只管砍,夠時我自會叫你。二位姑娘到林中拔些山茅草,呵呵,草廬頗大,儘管多多拔來,將根上泥土抖淨。老納去拾揀些山藥、茯岑。行走已半日,腹中已擺空城計也!呵呵呵!”
天色微黑之時,一幢規模頗大的草舍已告落成。
一幢草舍分隔為三間,一間兩位姑娘作為寢室,一間韓風與擔當大師共住,中間較寬大,成為起居飲食所用。
用過山藥、茯岑煮成的齋飯,兩個姑娘因整日辛勞,大感疲憊不堪,早早進房歇息去了。
韓風卻毫無倦意,獨自到草地上練了好一陣子狂草劍法,進屋時夜已較深,但見擔當大師尚在中堂裡蒲團上趺坐。他心念一動,開口問道:“大師,我有事不明,欲求大師指教。”
擔當大師微微睜眼,一笑道:“察你日間神色,老衲早知你有話要問。呵呵呵!為何在這高接空溟、滿目寒氣之處,竟有這如春之地,甚而片雪不積,潭水不凍,野花競放?是也不是?”
韓風拉了個蒲團坐下,道:“正是。我沉思良久,百思而不得其解。”
擔當大師合什道:“阿彌陀佛!風兒啊,這點蒼山古稱靈鷲山,此地則稱為靈鷲洞。據傳西域有大鷲,常歇翅於佛祖釋迦摩尼說法之側一株古菩提樹之上。久而久之,耳濡目染,竟通了靈性,深通佛意。忽一日,口銜佛祖親書藏經一卷向東而來,飛至此地,見山奇水秀,民心古樸善良,遂將佛祖經卷投於洱海之畔,於我們今日所在之處築巢留棲,故而佛教得傳至大理,點蒼山則得名靈鷲山也!善哉!善哉!此事乃系民間傳聞,並無典籍可考,且姑妄聽之。然此靈鷲洞得天獨厚乃是事實。你看這四周懸崖如削,高達數十丈,恰如巨桶之壁。紅日經空,將石壁烤得發燙,天日熱氣皆聚於桶中,復有冷風自狹縫中徐徐刮來,推動桶中熱氣緩緩迴旋上升,故高天狂風怒吼,卻極難侵入這一方小小窪地。此地土質又極為特異,遇大雪天氣,窪地上也略有積雪,但云層一散,陽光照射石壁,不須兩個時辰,窪地中積雪便全部消融,淌進窪地中央那一水潭之中。阿彌陀佛!此潭之奇,老衲亦未曾解透,乍看不過五丈方圓,然深不可測也!且連日暴雨,水潭中積水分寸不漲,經年奇旱,滴雨未落,水潭中積水又纖毫不減。善哉!善哉!實不知何處來水、水往何處去也。阿彌陀佛!老衲自雞足聖山移錫感通之後,曾遍遊點蒼山十九峰,雖險、峻、奇、巧、秀之美景觸目俯首處處皆是,然天意所獨鍾,造化所獨至之處,非此莫屬也,老衲當日初見此地,心實愛之,曾口占一絕,此時尚能頌之。詩云:石壁幽境誰據之,誤將雪崖作瑤池;銜經西來佛祖意,唯有梵天靈鷲知。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自此,韓風、翠羽、沐蘭三人在擔當大師指點下,於這高接天宇的點蒼山頂之洞天福地之中,刻意修文練武,不時亦跟隨擔當大師學些佛經禪意,以達大師所言之“修身養性”之功效。久而久之,此韓風、翠羽、沐蘭三人竟大有所成,佛學造詣日深,內力招式日進。
………【第二十九回魂魄鑄金輪 狂劍下點蒼(二)】………
昆明五華山下,吳王府中。。26dd
吳三桂倒剪雙手,在空蕩蕩的大堂中急步來來回回地走動。
只見他雙眉緊鎖,臉色凝重,甚而有些憤怒,胸脯急促起伏,牙越咬越緊。突然,只見他一把揪下頭上的頂戴,使勁往地上一摔,衝著門外開口大叫道:“來人哪!”
一名侍衛應聲而入,一甩馬蹄袖,單腿跪地道:“王爺有何吩咐?”
吳三桂大聲道:“備轎,去方大人府上。”
侍衛“喳”地應了一聲,上前拾起帽子,雙手畢恭畢敬地遞給吳三桂,復又一轉身,一溜煙跑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