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不過,費老頭這麼做,卻又說不上越權!

……

朝鮮對清廷,從始至終,一直都是敵視的。當初,清朝以後金之名復興,為了避免兩面作敵,努爾哈赤曾對朝鮮採取拉攏之策,並多次派遣使臣赴朝鮮投書,希望朝鮮與明朝脫離關係,與後金結盟。但是朝鮮不為所動,仍然支援明朝,反對後金。後來,後金進一步壯大,終於,由皇太極繼位,而就是在這天聰元年,皇太極命阿敏、濟爾哈郎等人率兵東征,意圖剿滅當時威脅清朝側翼的皮島毛文龍部。然而,把毛文龍打回海上的過程中,阿敏卻發現朝鮮兵不堪一擊。於是,後金把進攻目標轉為朝。並最終迫使朝鮮入質納貢、去明年號、結盟宣、與清朝約為兄弟之國。可是,朝鮮其他的幾條都願意答應,就是不願意“永絕明朝”。後來,阿敏讓了一步,沒再強求,不過,因為不滿朝鮮的表現,他還是下令八旗將士分兵擄掠三日,使朝鮮京畿道海邊一帶“盡成空壤”。後來,皇太極再次東征,俘虜朝鮮國王后妃群臣,將朝鮮國徹底納為藩屬之國。而朝鮮人,則將皇太極的這次東征稱為“丙子虜亂”。

虜,胡虜!

一直以“小中華”自居,對儒家思想極為祟信的朝鮮,對淪為落後的山林狩獵民族建立起來清朝的藩屬國,無論君民都是痛心疾首。清朝的徵索也加重了朝鮮的負擔。經濟掠奪、政治欺壓、文化差異,使得終朝鮮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緒一直都是社會思潮的主流。

朝鮮的前兩任國王,孝宗李淏,顯宗李棩,在位時都一直謀劃著一件事,那就是“北伐”!伐誰?自然是……伐清!

李朝君臣確信“胡人無百年之運”的儒家格言,為了北伐,他們採取措施,擴大軍備,將兵力擴充數倍,甚至於,為了增加兵源,還下令僧人也必須服兵役!不僅如此,朝鮮對南明政權、吳三桂和三藩分裂勢力、臺灣鄭成功、準噶爾蒙古等反清勢力都寄以厚望,曾準備派使臣渡海聯絡,策劃夾擊清朝。甚至於,他們還曾計劃過“聯日伐清”。可是,這些計劃最終全部“壽終正寢”。朝鮮最終沒有介入中國內戰,也沒有鋌而走險聯合日本跨過鴨綠江入侵滿洲,冒犯正處於全面上升和旺盛時期的新興清帝國強權。……這是朝鮮的大幸,日本的大幸,卻是中國的大不幸!

孝宗,顯宗之後,康熙四十年的時候,朝鮮是肅宗李焞在位。

這位肅宗為人懦弱,一直受妃子大嬪張氏所欺,張氏把持朝政,臣下也大多親附那個女人,所以,他過得十分憂鬱。而且,朝鮮的黨爭十分激烈,南人派與西人派相互對立,勢同水火。

不過,內有悍妻掌權,外有眾臣黨爭的肅宗在即位後,依然一直不忘父祖“反清尊明”的遺願。明朝滅亡的週年,他自宜春門詣禁苑壇,以太牢祭祀崇禎皇帝。又命漢城府在昌德宮後苑春塘臺設“大報壇”,祭祀明朝神宗皇帝。並且不斷推行各項法令,修築城郭,以圖軍旌北向。(“大報”出於《禮記》郊特牲,是郊天之義,而兼有報德之意。)

而在這種情況下,費老頭和薩布素派出的使臣到了!

清廷駐朝鮮的軍隊本來只有兩千人,後來由於滿洲受襲事件,清廷便在此加派了一萬五千多兵馬,由三名都統率領,一駐牙山,一駐成歡,一駐公州。再後來,兵馬減為一萬,再減為七千,一直到現在的五千人便不再減少。

這五千人也不再分散,而是駐紮在公州,由都統奇佩帶領,受薩布素節制。

……

費老頭派出的人是理藩院的一名員外郎,他直接向李焞提出了費老頭的要求:將朝鮮水師的戰船裁減一半!

這個要求在朝鮮宮廷內外起起了一場看不見的軒然大波!

李焞大懼,慌忙召集諸大臣商議對策!

一直以來,清廷都對朝鮮沒什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