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第七十七章為而不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耶?
天道流行,發育萬物,無非一陰一陽,往來迭運,大中至正,無黨無偏而已。故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盛陽衰,則抑陰扶陽;陽盛陰衰,則抑陽扶陰。訊息盈虛,與時偕行,庶生生化化,以成自在無為,萬年不敝之天。何異張弓者然:持弓審固,內志既正,外體復直,務令前後手臂,平正通達——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然後順手而發,隨機自中,不患其或失。不若天道之自然——取民脂膏,飽其囊囊,往往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以君上之有餘,而奉天下之不足哉?惟有道之聖人,法天道而順人情,損者損之,補者補之,不使小民有怨諮之嘆也。雖為者自為,亦順承天道而已,絕不矜所為焉;成者自誠,亦至誠儘性而已,絕不居其功焉。斯人也,殆與天道無為而化成,不歸自然運度,不欲見有為之跡。成物之功,赫赫照人耳目,非賢而不欲以賢見耶?此所以為天無極,惟聖人合天地。
人生之初,原是純陰純陽,至平至正,無有勝負參差。故日徵月邁,骨柔體弱而滋長焉。迨有生後,火常居上,水常居下,水火不交,是以陰常有餘,陽常不足。陽水每為陰火所灼,故人心益多,凡氣愈熾,而天心所以日汩,真氣所以漸亡,生生之機,無有存焉者矣。使陰火之有餘,下補陽水之不足;既補陽水之不足,仍制陰火之有餘——如張弓者然,有餘者損,不足者補,則陰陽正矣。此皆水火自運,陰陽自交,而天亦不知其為之也。夫人道以有為而累,天道以無為而尊。修煉豈有它哉?惟以後天陰陽,返還先天陰陽,流行不息,自在無為得矣。
第七十八章受國之垢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故弱勝強,柔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太上前章言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是以柔弱處上,堅強處下,可知至柔而至剛,至弱而至強。當人日夜行習,在在以柔弱為善利萬物而不爭,常處汙下而不厭。雖一滴之微,人得侮之。一勺之多,人得輕之。及其積而為淵,匯而為海,則汪洋浩瀚,能載舟亦能覆舟;能成物亦能戕物。不惟天下無以勝之,即善攻堅強者,無堅不破,無強不摧,亦莫與之抗衡。是知天下之至柔,能御天下之至剛;天下之至弱,能驅天下之至強。水哉水哉!何其柔弱如此,而剛強如彼哉?且天下之事,無有易於攻水者,而堅強卒莫能勝。人何以不居柔而俱剛,不為弱而為強者,隨在皆是也?豈不知柔之勝剛,弱之勝強乎?蓋以天良之動,莫不有知,而一動之後,頓為情慾所染、習俗所移,故悻悻自雄,不肯安於柔弱。是以機巧熟而義理生,嗜好偏而天真沒。致令道心離,人心起;客氣盛,正氣消。生理無存,生機已滅,欲其生生不息也難矣。聖人云“受國之後,是為社稷主”,如成湯言“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退步即為進步,所以受天命於無窮也。“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如武王曰:“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自後即為自前,所以荷天休於勿替也。豈同後世之臥薪嚐膽,蒙垢納汙者,所得而擬議哉?
此真常不易之理,萬古不磨之經,是為天下正言,而聖人則反求諸己,又何嘗以此苛求於人哉?水喻一陽初動,真精始生。其機至弱,其勢至柔。而漸採漸結,日益月增,以至於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塞乎兩大,統乎萬物,而無堅不入,無強不破者焉。《悟真》雲:“白虎首經至寶,華池神水真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