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成一座長大三百多公里的苗疆長城防禦苗人的起義反抗了,有明歷史以來,苗人一直被朝廷視為化外蠻夷,當然也有一點統治者自己的原因,那就是,當年太祖皇帝起兵反元,當時的太祖皇帝也不過是幾支義軍中一員,而太祖皇帝最大的敵人陳友諒,他的地盤就是現在的湖廣江西一帶,當時地苗人和其他幾個少數民族當時是支援陳友諒的。太祖皇帝雖然平了陳友涼,時候也當著天下人的面說了“彼雖非我華夏後裔,然若歸化禮儀,亦等同視之。”的話語。但說到並非做到。所以對苗族等幾個少數民族一直採取地是高壓政策,侵佔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販賣苗人少女為奴為妓,徵收高額賦稅。再加上土官的貪婪,幾百年的仇恨交織,一次一次地起義都被血腥鎮壓了。可想而知。如果苗人再一次有準備的起義。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皇上,除了辰州府和保靖宣慰司、永順宣慰司、靖州等地。朝廷大軍基本上控制了湖廣,長沙雖然城牆堅固兼異守難攻,但現在已成孤城,打下地日期指日可待,老臣認為,江西以及兩廣等地地偽明官軍沒這個膽子擅自出擊攻擊我們,這樣我軍攻佔長沙之後,分成兩路大軍,一路向南繼續推進,直到收復湖廣之地,然後就地守住幾個入湖廣地重要通道和堅城,而另外一路則向西,攻佔靖州,留下少量軍隊把守通 道,防止廣西境內的苗人與造反地吳黑苗連城一氣,還有最大的麻煩就是貴州境內也居住這大量的苗人,朝廷不僅僅是要收復一個湖廣就結束了,所以必須要有一隻軍隊收復貴州,然後三支軍隊把吳黑苗的叛軍死死的嵌在臘爾山(新寨)區域,實行堅壁清野,一步一步的推進,把附近的苗人都往裡面趕,壓縮苗人的生存空間,老臣倒要看看,沒有糧 食,又沒有土地,幾十萬苗人如何靠山吃山!”
好傢伙,朱影龍和徐光啟都張大嘴巴吸了一口涼氣,孫承宗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想到應對的策略,還思路如此清晰,手段也是一等一的毒辣,聽的朱影龍和徐光啟兩人心裡直冒寒氣,要是真的實現了孫承宗這個戰略目標,起義造反的幾十萬苗人算是完了,這真是老將不出手,一出手可不是一個頂兩了,二十都不止,看起來孫承宗想來一個一勞永 逸,徹底的解決苗人這個隱患。
信奉天主教的徐光啟首次提出了反對孫承宗的意見,苦心勸諫道:“啟稟皇上,老臣認為此策略有傷天和,如照此實行,皇上以仁德治天下的名聲恐怕會毀於一旦,想想那些燒殺搶掠的流賊,皇上都能使其歸順教化,成為我大明治下的良民,苗人造反其實也是因為官逼民反,逼他們造反不是朝廷,而是偽明朝廷,如果朝廷也不容不下他們,那天下萬民焉能歸服,此略不可施行呀,皇上。”
站在一側的孫承宗沒有一絲一毫的不高興,臉上一片平靜,以純軍事的角度,孫承宗所想的沒有絲毫的不對,他的目的就是剿滅叛軍,但從政治、民心多角度綜合起來,他這個策略就算能最後完成,不知道要耗費多少時間,多少白銀,還有多少士兵的性命,還有給那片土地帶來多麼沉重的影響,民心的向背等等,漢苗之間的仇恨恐怕將會是一個千年化不開的死結,這只是下下之策。
朱影龍看孫承宗紋絲不動,好像是在思考,心中頓時明白了,孫承宗要的不是這個結果,而是讓苗人知道他們反叛會得到什麼結果,孫子兵法雲: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承宗要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他要的是這個策略本身,而不是真的去實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