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一一個為戰俘修建的博物館。
不屈戰俘館主要是透過大量的十分珍貴的歷史照片和文物,運用壓抑的色彩和厚重的材質,形象真實地展示因彈盡糧絕而被俘的抗日將士的英勇不屈和悲慘遭遇;揭露了日軍的虐俘罪行。
走到不屈戰俘館露天入口前,王亮突然停下了腳步:“他們都曾是中華民族抗敵的戰士,但他們的歷史作用和歷史貢獻沒有受到正視,長期被歷史埋葬。”
“他們的艱苦戰鬥、英勇犧牲和苦難遭遇,是六十年前中華民族取得抗日戰爭勝利所付出的重大代價的一部分,是值得我們永遠正視的歷史。”
說完這番話,王亮才邁出那沉重的一步。
不屈戰俘館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建築生成手法,借鑑自然山石在外力作用下產生褶皺、綻裂,但仍保持方整銳利的形態,以隱喻不屈戰俘的堅貞品格。
在曲折、變化的空間序列中,著意安排了窄巷、牢籠、放風院,扭曲的展覽空間、不作任何修飾的牆面天花,以及高窗、採光孔、小天井所營造的光環境,與展覽圖片相結合,營造了一種悲愴、沉重的氛圍、
無數人走進這座建築參觀的時候,流下了淚水。
整個建築空間序列以平靜的水院結束,人們在這裡可以思考並重新審視戰俘這一特殊人群的人生命運。
戰俘館的入口是露天的,曲折的走道兩邊牆上掛滿了戰俘的照片,除了少數幾張照片外可以平視外,其餘的照片都需要仰視,寓意深刻。
樊建國道:“因為覺得做俘虜是一個汙點。這些人一生可能就一張照片,那就是被殺之前日本人拍攝的,他們死了,親人還不敢說,這是個幾百萬人的大群體啊!就這麼被忽視、被遺忘了!想想就讓人心酸。”
王亮點了點頭。
他太懂了。
走到兩邊牆上那一張張照片,有不少是熟悉的面孔啊。
但還有一些是陌生的,照片上沒有他們的名字。
是啊。
那是他們唯一一次在這個世界上留下影像資料,還是日本人拍的。
在那之後,他們就被殘忍地殺害了。
在八年抗日戰爭期間,中**人到底有多少人成為了日軍的戰俘,一直沒有準確答案。
誰也沒有勇氣說出一個準確的數字。
王亮甚至有的時候會感覺到悲哀。
愚蠢的國民黨,愚蠢的常凱申。
為什麼說他們愚蠢?
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長達十年的時間裡,中日並未宣佈斷交,也未宣佈進入戰爭狀態。
直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在‘美國爸爸’的‘命令下’常凱申政府才正式向日本宣戰。
所以,在此之間被日本鬼子俘虜的中**人,鬼子都藉由雙方未宣戰為由,不給於這些軍人“戰俘”身份。
更別說遵守《日內瓦協議》中對於善待戰俘的約定,讓中國戰俘接受人道主義待遇了。
同二戰結束後中國政府幾乎全部遣送日本投降戰俘回國截然不同,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絕大多數的中國戰俘都被日本鬼子殘害致死亦或是殺害。
除被虐殺外,大量的中國戰俘被日軍用作苦力。
不管颳風下雨,每天都要被押著去抬煤、築路、開礦,工時長達十二三個小時。
王亮記得當初日本鬼子逼迫中國戰俘修黃河鐵橋。
因為長期從事超負荷勞動,戰俘營內和工地的死亡率極高。
那裡每天早上都會有一輛馬車把被折磨死的俘虜向外拉。
找個地方,挖個大坑,就地埋了。
還有一種方式是抽血,日軍專挑年輕力壯的抽血,給日本軍人做血庫,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