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讓我再說些孩提時代的事吧。

神棲66町的兒童到六歲就須上小學。我上的小學叫做「和貴園」,町裡還有其他兩所小學,分別叫做「友愛園」與「德育園」。

當時神棲66町的人口僅有三千出頭。我調查過古代的教育制度,如此人煙稀少的町內就有三所小學,算是歷史中的特例,但也正是最不可動搖的鐵證,解釋我出生的社會本質。我再舉另一個數字,當時社會上約一半的成年人都從事不同方面的教育工作。

構築於貨幣經濟之上的社會應該無法想像這種體制。但我們町的社會體制基礎是互信互助,無私奉獻,根本就沒有貨幣,人才自然流往需要之處。

和貴園離我家二十分鐘腳程。利用水道就可以早點抵達,但撐船用的篙又大又重,走路反而輕鬆得多。

小學就蓋在町中心附近的寧靜地段。和貴園在茅輪鄉的南邊,是黑亮的木造老校舍,從高處俯瞰呈現A字形,全是平房。走入位於A字形橫杆處的大門,第一眼會看見牆上匾額的四個大字「以和為貴」。據說這是古代聖人聖德太子撰寫的十七條憲法中的第一節,意思是珍惜和平。聽說這是「和貴園」這個名字的由來,但我就不知道友愛園與德育園的匾額寫些什麼。

在A字型的校舍中,A的橫杆處是教職員辦公室與教室,沿著右邊走廊下樓到A字右邊尾巴為止,坐落著許多教室。全校學生總計不過一百五十人左右,但教室應該有二十間以上。左邊尾巴是管理部,禁止學生進入。

A字形校舍正前方的校園,除了運動場、單槓等運動器材,還有各種生物的飼養區,養著雞、鵝、兔、天竺鼠等等,由學生輪班照顧。校園角落坐落著孤伶伶的白木造百葉箱,用途不明,我上了六年的和貴園,沒見過它派上用場。

由A字頂端中三面校舍圍成的中庭極神秘,不僅嚴禁學生進入,平時在校園也